【说法】
律师:村民的行为已违法 是否入刑需视具体情节
福建簪华律师事务所杨建亮律师称,从情节上看,村民的行为已经涉嫌聚众哄抢罪。
他称,聚众哄抢罪是指纠集多人,实施哄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聚众哄抢公私财物4000元以上不满4万元,属于“数额较大”的起点标准。人数多、被抢物资重要、社会影响大、哄抢一般文物、哄抢次数多,属于“其他严重情节”。聚众哄抢公私财物4万元以上,属于“数额巨大”。
不过刑事上构成本罪,并非是所有参加聚众哄抢的行为人,而是只有其中的首要分子或者积极参加的人才能成为本罪主体。“首要分子”是指在聚众哄抢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积极参加的人是指带头的、抢得比较多等。“一般大规模的哄抢,一般背后都有人在起哄带头作用”,杨律师称。
就本案而言,村民的行为肯定是违法的,“水库有明确的承包者,水库养的鱼属于私人财物”,至于是否违反刑法还是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需要视情况而定。民事上,杨律师认为,承包方可以向任何一个有参与哄抢的人进行索赔。承包者可根据购买鱼苗的价钱、劳动力花费等进行损失评估,进而索赔。
【解析】
犯罪心理学专家:因责任分散,导致从众现象发生
那么,在这个事件中,村民为什么会这样做?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又是什么?
“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张萌称,在这种群体性社会心理事件中,因为责任分散,导致村民群起而效之,产生“随大流”和“法不责众”的心理。这样的群体事件,会使得个体的自我约束力下降,表露出村民的贪财心理。这就是从众现象。
张萌介绍,发生这样的群体事件,与村民的法律意识、素质和文化氛围有关。
那么,如何杜绝此类事件发生?“实际上这与社会大环境有关。”张萌介绍,其实不仅在中国,国外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公民的法律意识薄弱、素质较低,会直接导致这样的事件发生,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发达国家中,这样的现象发生的概率会下降。而这种现象,在民警到来之前,可能已经发生。民警除了做好现场的劝阻工作外,后期的意识宣传和教导工作也十分重要。所以,要避免这样的事件发生,最终还需要社会大环境的建设和推进。
□名词点击
破窗效应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愧。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破窗效应”。(海都记者 苏禹成 梁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