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志伟(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
坚持生活延续性和文化“活态”保护
“漳州的古村落承载着本土传统文化,沉淀着历史留存的记忆,对研究祖辈的文化历史、考古考学,以及传承与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涂志伟告诉记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形成一方独特的文化,古村落保护要立足长远,不能只关注“树木”不关注“森林”,只重视“树干”不重视“土壤”,应该坚持生活延续性和文化“活态”保护,有效促进古村落保护的落实。
涂志伟认为,现今传统文化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儿时的记忆渐渐淡忘令人可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古村落的保护愈发重视,多次前往实地进行走访调研,每年都拨专项资金投入关于古村落的保护和研究,各界专家学者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我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一批市级的‘十大最美古村落’‘十大特色古村落’等活动,让民众深入了解漳州究竟还现存有多少古村落?它们处于什么状况?哪些古村落是急需抓紧保护修缮?此外,除了2014年6月出台的《漳州市古镇古村保护和整治的实施意见》,有必要将更多的举措纳入保护条例中,使之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具有约束性,才能更有效推动古村落保护。”涂志伟说。
孙卫(市政协委员、漳州人民广播电台台长)
加大媒体宣传 多重保护并举
“我市古村落数量众多、奇珍异彩、价值独特,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富有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更是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和精神家园,保护传统古村落已迫在眉睫。”日前,市政协委员、漳州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孙卫表示,加强宣传保护古村落,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进来,作为媒体责任重大。
孙卫说,应当通过媒体的独特优势,加大古村落保护的宣传力度,让更多市民了解什么是古村落?古村落在哪里?古村落是什么样的?古村落的美好和残缺,过去和现在……让更多的人从认知开始,走进古村落,到实地去看看,从行动上切实去想方设法保护它们。
“当然,古村落的保护也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投入,地方政府可通过多种方式筹集保护管理资金,将古村落保护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递增;同时,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保护专家参与其中,协助村委会、村民运用科学的方法来保护古村落。”孙卫说,“古村落有效保护要与整治环境、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既要有效保护好古村落文化与自然遗产,又要合理安排好开发利用项目、改变古村落贫困落后的面貌;要整治好古村落格局风貌及其自然生态环境,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享受现代文明;要利用好古村落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古村落‘保护促进利用、利用强化保护’的良性循环,以古村落‘养’古村落,形成自给自足的‘造血’良性循环,才能一举多得。”
邓文金(市政协委员、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以民为本 共保共享
“漳州古村落历史悠久,在全市众多行政村以及近万个自然村社中,不乏规划严谨科学、建筑类型多样、地域特色鲜明、宗族文化浓厚的古村落。村落中古民居建筑、文物遗存数量众多,许多都是从明清时期流传至今,承载着很多文化内涵。但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漳州古村落保护的工作已十分迫切。”邓文金认为,古村落保护除了政府重视、投入之外,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配合,加强人才专业队伍的建设助力古村落保护也尤为重要,而作为古村落的村民更要提高自己的保护意识。
邓文金表示,古村落保护利用与发展旅游必须“以民为本,共保共享”。古村落保护要尊重村民自治的权利,不能大拆大建,更不能全部迁走村民,古村落保护利用的各项规定应写入村民公约,以提高村民自觉保护意识。发展旅游要维护村民经济利益和文化权益,保存好古村落乡土文化与自然生态,维护好宽松安静的人居环境,避免干扰破坏村民的传统习俗和生活秩序。要调动农民积极性,出台扶助政策鼓励村民利用乡土建筑发展农家乐、民宿休闲和农业观光旅游,让保护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和社会共享,从而促进古村落保护的良性循环。
郑阿伯(天宝镇洪坑村村民)
加大保护 合理利用
“600多年来,洪坑村一直隐身于天宝山脚下,默默无闻。然而自12年前,在一次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后,开始声名远播,大批文物管理部门专家学者、媒体记者蜂拥而至。”自小居住在洪坑村的郑阿伯对记者说,洪坑古村落年代之早、规模之大、布局之独特,在漳州市当属仅见,这里的古厝是闽南建筑的杰出代表,对研究闽南古代民居建筑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年久失修,加之闽南地区雨水丰沛,明清古建筑群破损较为严重。对明清老宅院的保护和维修,这几年各界一直都在努力。”郑阿伯向记者介绍,近年来,有关洪坑村明清古建筑群进行保护的话题,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领导多次前来考察调研。在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下,“鸿湖乐居”圆形城堡、戴氏宗祠、鸿湖庵等特色建筑均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希望政府等各界,继续加大对洪坑村的保护力度,留住老祖宗们传给我们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使洪坑村明清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走上良性循环道路。”郑阿伯说。(记者 李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