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8月13日讯 成语“饮鸩止渴”的“鸩”,是传说中的毒鸟。昨天,它突然出现在芗城区的漳州市委党校大院内。
这只全身褐色的大鸟脚绑绳子,在大树上飞翔跳跃,引来不少人注意。林业部门和漳州动物园专家担心它受伤,展开捕捉无果。
专家说,“鸩”的学名叫蛇雕,因为捕食毒蛇,被古人认为身有剧毒,可制毒酒。史料中多有记载,帝王常用鸩酒杀人。那么,蛇雕本身是不是真的有剧毒呢?
蛇雕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在福建有分布,并不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剧毒无比(资料图片)
【蛇雕来访】 褐色大鸟飞腾 多人捕捉无果
漳州市城管局位于漳州市委党校大院里,大鸟就在城管局门口的树上飞翔跳跃,引来众人注意。
“这么大的鸟,平时从来没有看过,搞不清楚是什么”,一名城管队员称,大鸟的左脚上还绑了一条绳子。因为罕见,大家猜测可能是国家保护动物,担心绳子导致大鸟受伤,于是联系林业部门。
海都记者在现场看到,大鸟身长五六十厘米,羽毛褐色,因距离较远,看不清具体细节。
大约10点,芗城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工作人员来到现场,但鸟儿一直在树上,从这个枝头飞到另一个枝头,无法捕捉。没辙,工作人员又请漳州市动物园专业人士前来。
这时,大鸟突然从枝头上飞到大院的围墙上。就在大家屏住呼吸,准备抓住时机捕捉时,它一下飞出大院,没了踪影。
现场有市民提出,大鸟也许只是刚好路过市区,没必要兴师动众捕捉。对此,芗城区林业局周副局长称,主要是担心它受伤,出于保护目的展开施救。
昨日下午,芗城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与专家讨论后,确认大鸟为蛇雕。漳州动物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从蛇雕不惧生人,脚上绑绳子看,可能此前是人为饲养。
【传说中的毒鸟】 帝王鸩酒杀人 史料多有记载
“饮鸩止渴”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意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鸩”是一种传说中的毒鸟,其原型就是蛇雕。
鸩
芗城区林业局周副局长介绍,蛇雕多吃剧毒蛇类,因此,古人认为它是一种有毒的鸟,将它的羽毛浸泡在酒中,就能制成毒酒。
在史料中,有许多与“鸩毒”有关的记载,不少都与皇室有关。
《汉书》记载,齐王刘肥入朝,汉惠帝对其礼遇有加,遭到惠帝母亲吕后不满,欲用鸩酒谋害刘肥。惠帝不明真相,也端起鸩酒,吕后急忙夺下杯子,把酒倒掉。刘肥见状也不敢喝,假装酒醉离席。
《南唐书·申渐高传》中说,南唐皇帝李升顾虑大臣周本威望太高,倒“鸩酒”欲毒杀。周本察觉,用御杯分出一半酒奉给李升,称要表明君臣一心。李升色变,在一旁演戏奏乐的申渐高主动接过,一饮而尽。没等解药送到,已“脑裂”而死。
《太平广记》与《隋唐嘉话》记载,唐朝宰相房玄龄眼看大病将死,劝夫人卢氏再嫁。卢氏拿剪刀挖眼,决意厮守。不久,房玄龄病愈,更加敬重夫人。他晚年时,唐太宗多次赐美人给他,总被拒绝,卢氏也坚决不肯与别人共享丈夫。唐太宗派人给卢氏送去一坛酒,说:“你若如此坚决,就把这鸩酒喝了。”卢氏果真宁愿喝鸩酒,让唐太宗没有办法。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中也有“鸩”条,并记载“其毛有大毒,入五脏,烂杀人。”
【现实中的猛禽】
捕食剧毒蛇类 为什么不中毒
古籍记载的鸩毒凶险无比,那么,作为原型的蛇雕,是否真是身带剧毒呢?现代科学已证明,蛇雕捕食毒蛇,但本身并没有毒。古人所说的鸩毒,其实已是毒药的代称。
芗城区林业局周副局长介绍,蛇雕属于大中型鹰类,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它一般栖居于深山密林中,以蛇、蛙、蜥蜴等为食,也吃鼠和鸟类、蟹及其他甲壳动物。蛇雕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均有分布,目前种群数量趋势稳定。
《科技导报》报道,蛇雕不会中毒,是因为其跗跖(鸟类的腿以下到脚趾之间)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能够抵挡蛇的毒牙进攻;宽大的翅膀和丰厚的羽毛,也能阻挡蛇的进攻;它的脚趾粗而短,能够有力地抓住滑溜的蛇的身体,使其难以逃脱。因此,当蛇被蛇雕擒获后,通常很难再进行反击,只能坐以待毙。
其实,蛇雕本身并不能抵抗毒性,如果被咬伤也可能致命。但蛇毒必须作用于伤口才能起作用,因此,蛇雕只要不被咬伤,就不会中毒。(海都记者 苏禹成 胡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