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儒风浸书香——走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漳州文庙
说起中国人的儒雅,都会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伟人——孔子,他一生安贫乐道、孜孜不倦、直道而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等为人准则给后人留下无尽的谦卑典范。近日,记者走进漳州市区修文西路漳州文庙,感受书香儒风。
漳州文庙,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至今已有近千年时光,几经损坏,又几经维修,现存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有仪门、戟门、丹墀、月台、大成殿,两旁为东西两庑及敬一亭等,并增添服务设施,常年开放。
▲漳州文庙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记者张伟斌摄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漳州文庙的文物保护、文脉传承,今年启动了漳州文庙保护工程,在尊重历史,坚持保护原则下,按原有规制对泮池和明伦堂等进行恢复,同时增配庙内展陈设施。”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张长水说,“近期,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漳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组成漳州文庙保护范围调查勘探工作队,目前已完成文庙保护范围内泮池与府学区域内明伦堂的调查勘探工作。下一步,将在上级部门指导下加快谋划推动泮池的考古发掘清理与修复加固等相关工程,期待重现‘池中日月天上辉,城里人文兹含光’。”
步入漳州文庙,过了前庭,便是三开间、构造精致的戟门。跨过戟门,就进入文庙的中心地带,这是一个类似于四合院的建筑群。院的正中央是“大成殿”,大成殿外宽阔的平台称祭台或拜台,供祭祀时乐舞及行礼使用。大成殿内正中供着孔子坐像,上方有“中华至圣”牌匾。
张长水说,漳州文庙的主要建筑大都为明、清时修建,最核心建筑是大成殿,始建于宋代,现保存明代建筑风格,为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大殿屋檐起翘显著,两山山尖升起较高,正脊翘起,山花挑出山柱外,较完整地保留了闽南古代木结构建筑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同时也融入北方风格,体现兼容并包的理念,营造法式特征十分明显。2000年,大成殿进行过一次较好的维修;2001年5月,漳州文庙大成殿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正着手准备完善殿内及两庑的展陈布设及匾额恢复等,力求恢复原有的风貌。
◀漳州文庙已成为传播国学的“殿堂”记者张伟斌摄
同时,管理单位加派了安全、卫生保洁等日常管理人员,完善了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并将改造老旧供电线路和完善监控设施,加强漳州文庙的管理与保护。
时间荏冉,光阴流逝。历史上,儒学大家朱熹曾在漳州文庙讲学,民族英雄郑成功也曾在此祭孔。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孔子裔孙孔任率家人避兵入漳,相传子孙世代皆居住于文庙直至明代。
如今,明崇祯年间郡守曹荃大书“游圣之门”石匾额,清康熙八年的郡人府丞唐朝彝撰文、西宁道戴玑书丹的修建碑及1924年康有为撰写的《重修漳州学宫碑》等文物静置在文庙中,供后人瞻仰、怀念孔圣人;每逢周六,位于文庙内的国学堂也总是传出朗朗读书声,10多名学生在此诵读《论语》《弟子规》《瑾》等儒学经典,许多家长也加入其中,一同感受国学魅力。(记者 余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