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蜜柚发家致富,高寨村的村民都盖起了“小别墅”
彭溪村的天岽山上,白芽奇兰茶示范基地带领彭溪村民奔向小康
蜜柚已成为平和的支柱产业
站在高寨村远望,远处云雾缭绕的高山,与蜜柚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闽南网9月13日讯 说起农业税,平和九峰人曾香花记忆深刻。
12年前,她就在漳州市区走街串巷贩卖茶叶。那年端午,她带了40斤茶叶搭车前往漳州,结果在九峰与崎岭交界处被拦下,几个农业特产税助征员发现了她的茶叶,向她开了罚单。
这种情景,在当时司空见惯。
数据显示,2002年,平和县财政地方级收入为10308万元,其中农业特产税征了4956万元,占了差不多半壁江山。同年,漳州全市农业特产税实际入库是2.08亿元,占全省1/4,按全市375万农业人口计算,人均税负(含屠宰税)达68.34元。
这一切,在2003年那年,发生了改变。
收购商被征税转嫁农民身上
说起2002年霞寨镇的财政收入,镇财政所的工作人员卢亚青清楚记得,那时候镇里的财政收入达到了600万,其中农业特产税占了一半以上。
霞寨是平和较早种植蜜柚的乡镇,卢亚青说,当时县财政局每年都会对当地的蜜柚产量进行摸底,按照一定的增长基数制定农业特产税的征收任务。为了征税,不少乡镇都雇请了助征员,而像九峰、崎岭等茶叶生产大区,助征员往往会在乡镇交会处的路上拦车检查。
卢亚青介绍,当时霞寨财政所设立了专门的申报中心,要求流通环节的蜜柚收购商自动申报收购的蜜柚重量,但是精明的收购商,往往会通过收购价格,间接将税费转嫁在果农身上。高寨村是霞寨的蜜柚主要产区,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卢溪河当时还是村里的两委成员之一,对此他记忆深刻。
茶叶,则是崎岭乡的主要经济作物,为了征收农业特产税,镇财政所特意在主产区彭溪村的唯一村道出口,设立了征税点,所有运出村的茶叶都要征税。村民何日强介绍,由于茶叶跟蜜柚一样也是按重量计税,当时收购商进村收茶,只收购最为上品的茶叶,而中品、下品的茶叶往往无人问津,村民叫苦不迭。
没了重重关卡蜜柚茶叶都好卖
2003年1月19日,福建省财政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保留烟叶和原木收购环节两个品目的农业特产税,其余品目的农业特产税全部暂缓征收,原来随农业特产税附征的收费项目也一律停止征收;同时停征屠宰税。
这一政策,给平和的农村和农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沿省道“官九线”到霞寨镇区,必须经过高寨村村口,村子的实际位置在半山腰上,从“官九线”往高寨村方向望去,一栋栋水泥洋房装修一新,散布在蜜柚丛中,雨后,村子云雾缭绕,让人倍感惬意。
卢溪河说,取消了农业税,对百姓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蜜柚价格提升,而农民致富了。高寨村共有285户村民,拥有上千株蜜柚的有1/3以上。村民早在七八年前就盖起了小洋楼,目前有20多户村民在厦门买了房,30多户在漳州买了房,60多户在县城买了房。平时他们住在城里,只有到了给蜜柚施肥、打药、采摘的季节,才会回到村里。
卢溪河从自己小车里取出一份图纸,说等今年蜜柚采摘完了,他要在村里规划一片地来建别墅群,还会配套停车场和公园。
崎岭乡彭溪村还是大面积种植茶叶为主,村口早年搭建的农业特产税征税点早已被推倒,建起了两栋房子。何日强是村里小学的语文老师,他说村里共有639户人家,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茶叶,多的一年产出几千斤毛茶,少的也有数百斤。农业税取消后,关卡也没了,外商开始大量涌进,好的茶叶有人买,中下档次也不愁销路,如今的茶叶收购价,一般都在40~50元之间。
政府财政锐减倒逼工业崛起
取消征收特产税另一结果,则是大多数乡镇可支配的财力严重缩水,原本每年几百万的收入一下子锐减到几万元,乡镇干部的工资经常发不出来。霞寨镇的一个工作人员回忆,当年自己的工资被拖欠了整整5个月。
漳州市税改办在2003年10月20日做出的《漳州市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情况》称,据测算,农村税费改革后,漳州市县乡财政收入缺口为69953万元。
2003年,时任平和县县委书记杨彬文在平和县经济工作会议一针见血地指出:要通过加快工业发展,狠抓规模工业,培植主体财源;通过加快市场建设,壮大商贸流通业,培育速效财源;通过运用市场经济办法和资本运营手段,盘活国有资产,开辟新兴财源。积极应对财税体制改革,力争把可能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这种阵痛大概持续了3年,到了2006年,乡镇才缓过劲来。去年霞寨镇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00万元,崎岭乡也突破了900万元。平和县财政局副局长胡梁铭介绍,去年整个平和县的财政收入达到了5.4亿元,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平和工业崛起的艰难。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这又是取消农业税带来的另一利好。(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曾炳光 戴江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