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傍晚时分,微风习习,平和县芦溪镇双峰村边的小广场上又开始热闹了起来,村里的女子腰鼓队欢快地敲打起来;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们漫步在干净整洁的村道上,这是他们每天不变的健步休闲项目。
芦溪镇“乡村110”提高了群众的安全感。
红色遗迹——秀芦村陈氏家庙,成为“点滴党建”的学习教育基地。
像这样的镜头在芦溪镇已屡见不鲜。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要求,立足乡村实际,平和县芦溪镇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基层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通过积极推进“点滴党建”工作模式,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员作用、解决群众身边“点滴”问题,着力构建“环境优美一点、生活方便一点、收入增加一点、党性教育多样一点、幸福感强一点”的乡村党建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
环境好一点 幸福加一点
“这一段村道路硬化后连边上的沟渠都一起铺上,变得宽敞又安全了。”平和县芦溪镇双峰村的村民叶德福走过广头组这段300多米长的村道时,心情舒畅。
这里原先的路面只有一米多宽,而且是泥泞土路,边上是一条敞开的一米多宽的沟渠,没有任何防护,没有路灯,存在安全隐患。
“在走访中,听到多位村民提到这段村道,而且曾发生多起摔落水渠的事故,我们马上记录了下来。”双峰村党支部书记叶智生说,回到村部后,村两委马上开会研究,决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并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相关款项。
在基层,小至一个村、一个组,都是一个“微社会”,基层都应该有“父母官”意识,紧跟群众身边,详察民情,为民办实事。自开展“点滴党建”活动以后,双峰村党支部对党员实行网格化管理,党员们不定期在村民中走访,了解群众的衣、食、住、行,收集各种建议意见汇总到村党支部,集中反映群众的热点问题或身边悬而未决的小事。
不久,一段长300多米、宽3米多的村道铺设起来了,还安装了路灯,原先村民们眼中的“魔鬼路”变成了“安全路”。
对于以前村子的“脏乱差”现象,村民叶长泉记忆犹新。他说,由于没有专用的垃圾箱,村里到处是垃圾,苍蝇满天飞,臭气熏天。村民有改善人居环境的迫切需求,于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各个村党员干部带头进行一系列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不远处的秀芦村,是芦溪红色革命的摇篮,是当时省委机关——闽粤边委的驻地。一大早,村民陈善贵就开着一辆三轮摩托车,开始收集垃圾,把村里垃圾转运到集中处理场。
秀芦村村主任陈清风说,党员干部们了解到村民的呼声后,组织代表共同制定《卫生公约》,做好垃圾不落地的宣传,村里统一购置垃圾桶,每户分发一个,并聘请保洁员专职负责日常卫生清理工作,实现全村垃圾清理全覆盖。
“经过整治后,河水变清了,夏天到了,每天都有许多村民下河游泳。”陈清风说。
绿树如茵、小河流淌、道路整洁,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在芦溪镇徐徐展开。
收入增一点 幸福加一点
走进双峰村的兰花种植基地,入目便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缕缕暗香袭来。
“这里原先是一片闲置的土地,去年一位乡贤回乡引进台资,盘活土地,创建兰花种植基地86亩,品种有墨兰、四季兰、春兰等。”双峰村村主任叶跃东说,兰花基地总投资150万元,为当地10名贫困户提供了务工机会,村民每年土地流转受益近10万元。
叶惠宝是双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三个学龄子女,原先他单纯靠种植蜜柚维持生计,生活入不敷出,自从村里引进兰花项目后,他不仅在农闲时节多了一份收入,还学到了兰花种植等相关技术。
“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才能更好地造福村民。”秀芦村村主任陈清风说,现在秀芦村集体收入30万元入股漳投公司,20万元入股秀芦一级水电站,10万元入股咏春果蔬专业合作社,集体果园外包,今年内可实现村集体收入约8万元,比去年增收近3万元。此外,通过开展村企共建,帮助绳武楼旅游公司租用村民135亩土地用于“荷塘月色”景区建设,每年租金收入可达8万多元,带动解决了30多位村民的工作需求。
芦溪镇因地制宜,由镇有关部门对各村现有的村集体收入项目和拟定的新增收计划进行逐村梳理、把关,一村一策进行指导,打破以往村集体收入发展村级完全自治的做法。特别是鼓励支持农村党员创业大户带头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村集体收入。
“经济收入加一点,开源很重要,但节流也同样重要。”芦溪镇党委、政府要求各村要引导本村党员、群众,在结婚、丧葬以及生日、满月、升学、乔迁等事宜上,崇尚节俭,严禁铺张浪费、大操大办。
前不久,秀芦村村支书90多岁的老父亲过世,村支书带头丧事简办,不办酒席,只吃咸饭,这场丧事仅花了2万多元。
这些都是基层党员为身边群众所做的一些“点滴小事”。“群众利益无小事,桩桩件件总关情”,通过“点滴”积累,拉近党员与群众的关系,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把‘点滴党建’落实到支部每名党员。”芦溪镇党委书记吴毅锋说,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好收集民意、处理矛盾纠纷、服务特殊人群等“点滴工作”“点滴服务”,推动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服务优势,形成党建助力乡村振兴新态势。
安全感强一点 幸福加一点
日前,双峰村两名村民因土地原因发生纠纷。芦溪镇双峰村的“乡村110”成员叶盛明、叶万石闻讯后,马上上门进行调处。经过耐心劝说,双方同意拆除现有围墙,并依照协议进行重新规划建设,双方当场签署和解协议,矛盾得到圆满化解。
“乡村110”是芦溪镇深入学习弘扬新时代“漳州110”精神和“枫桥经验”而探索的农村网格治理新机制。各村民小组组长既是网格员,又是“乡村110”巡防队员,协助辖区派出所开展警情协处、纠纷调解、交通劝导、平安宣传、网格巡逻、危难救助等工作。
双峰村党支部书记叶智生说,现在人居环境变好了,村民收入提高了,“乡村110”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现在每年向村党支部申请入党的村民都比以前多了。”叶智生说,这是因为群众对党有了更深的感情,对党组织和党员有了认同感,从而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各支部还推行“乡村党校+手机党校”党员教育培训模式,聚焦乡村振兴目标要求,多样化开展教育培训,强化党员素质提升和作用发挥,激发推进乡村振兴的正能量。
在这些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员点滴小事的作用下,农村环境人居面貌、村民精神面貌,开始慢慢有了质的变化。
夏日的傍晚,秀芦村五保户陈木火哼着小曲到树下纳凉去了。“他家的旧房子是泥土铺的,家里连电灯都没有。”秀芦村老支书陈会计说,现在村里帮他铺了水泥地板,墙也抹上白灰,家里装上了电灯,改善了他的生活质量。
夜幕降临,双峰村的村民叶惠英吃完晚饭后,骑上她的三轮摩托车,到村头的广场上和大伙一起跳广场舞。“虽然子女在外面工作,但我还是喜欢住在老家,现在村里环境变好了,衣食无忧,每天过得很快乐。”
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员作用、解决群众身边“点滴”问题,不断提升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搭建一个平台,为身边的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解决一些问题,让群众感受到‘党’无时无刻不在身边。”平和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谢笑英说,这个活动自今年初在全县开展以来,成效明显。(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萧镇平 通讯员 吴银川 张龙辉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