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友人白克瑞博士送我珍藏的清末停在平和县小溪的溪船老照片。
上个世纪60年代后花山溪水量逐减,南山大挢下破烂不堪孤独的溪船。 朱文华 供图
小溪镇高南村书记所捐献的溪船。
如今美丽的花山溪。
年前,我带上珍贵的老照片回到故乡,在曾是小溪码头的旧址、现小溪中山公园边,用相机把花山溪的美景拍下。远处的大屏山依旧,除大榕树边有两三艘搁浅的小木船外,溪船却已荡然无存,溪上增添一座美丽的灵通桥,溪的两岸高楼林立……
故乡平和境内溪流纵横,水源丰富,九龙江花山溪“虽有急流激湍,但浅而不深”,而浅底的曲尾木帆船是小溪的溪船,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就是坐这种船从平和坂仔到漳州、厦门,走向世界的。据史料记载,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后,溪船就是小溪通往漳州、南胜、坂仔、文峰等地客货运的水上交通工具。小溪中秋埔曾有一个专门修造溪船的造船厂,至1953年,全县溪船已达400多艘,常年停泊在中山公园码头的就有百余只。民国时期、解放后从事溪船航运的船民都隶属小溪镇的溪上居民,人口千余人。觧放后政府为觧决船民流动性大、小孩上学不便的问题,在南山兴建了平和小溪船民小学,平和一中校友周友成、李忠谦、罗英兰等同学都曾在这所学校任过校长、教师。直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因溪船极少,船民大多上岸定居谋生,船民小学关闭,学生并入育英小学就读。
第一次乘溪船出远门
1949年9月17日小溪和平解放,小溪救世医院由政府接管,改称平和县政府医院。医院内任传教士的爷爷从此失业,便在医院旁的大榕树下做起小零食(花生、糖果等)的买卖。漳州的大伯得知后,要爷爷到漳州休养度晚年。爷爷带我乘溪船第一次出远门,船上载有黄麻等货物,真是人货混载。
爷爷亲自带来的米、菜交给船夫,下午我们从中山公园的码头启程,乘坐的溪船顺花山溪而下,船夫不用费劲用竹竿撑船。溪船行驶梨林至平寨段时,会看到不少逆行而上的带帆溪船,在“上濑”的溪里行驶。这时船夫就不那么轻松,船夫一家必须有人“跳入水中,裸露至腿际,真个是将小舟扛在肩上”(林语堂《八十自叙》)。在船上如林语堂童年回忆的情景一样:“两岸看不绝的山景、禾田与村落农家‘溪船’是泊在岸边竹林之下。”船至洪濑口时,爷爷告诉我:“过去这里土匪特别多,抢人、抢钱、抢财物的情况常有发生。现在解放了,土匪会少一些,但偶尔也会在这里出没……”船快到南靖山城,夜幕已降临,“远景晦冥,隐若可辨,宛如一幅绝美绝妙的图画”,不知不觉地我在溪船上进入梦乡。第二天上午,堂兄到漳州旧大挢码头等我们,我们坐上人力三轮车才到大伯的家。
第二次乘溪船到漳州参加高考
解放初期,平和只有一所中学办高中,由于考生较少,因此每年的高考,平和的考生都要乘船到漳州市参加全国统一考试。1956年后,花山溪上游的溪水在坂仔仁山军营筑起坝,兴建了到山格宝丰宫仔前长达28公里的南溪渠道(俗称塔南水利),以致小溪上游的溪水量逐年减少,河道淤积,漳州溪船不能行驶到小溪,溪船也只能停靠在山格平寨至南靖汤坑(翠眉)一带的溪面上。
1961年夏,我们近百名平和一中应届高中毕业生,上午从学校出发,背着书包和行装,与老师一道徒步行军20多里路,到达南靖汤坑(翠眉)码头,乘上四艘溪船,傍晚到漳州码头,又步行近半个小时的路,才到漳州一中考点,第二天参加高考。这是我一生第二次乘溪船,也是我最后一次乘坐溪船。此后的1962年,平和自设高考考场,学弟学妹们再也无需赴漳州城应考,但失去了乘溪船的乐趣。
第三次在林语堂文学馆旁看溪船
今年初,我又回平和,林语堂文学馆的黄荣才馆长约我到他那里喝茶。闲谈中他告诉我,花溪上溪船已不复存。去年,平和县旅游局工作人员在配合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江河万里行”栏目组到平和拍摄节目,四处寻找,从小溪镇高南村书记的池塘里发现了一艘溪船。这艘船是高南村书记从一个做船师傅手中买来的。为了让游客对林语堂所坐的溪船有更直观的认识,黄荣才和村书记商量,村书记慷慨转让,把这艘船放置在平和林语堂故居。4月中旬我陪从国外回来的兄弟姐妹到林语堂故居参观,看到这艘船搁在故居旁的草地上,这也许是九龙江上唯一的、最后的一条溪船,我为他们在这艘溪船旁拍了照片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