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和南胜窑址发现的青花瓷碎片
因外贸繁荣崛起
专供外销瓷
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中,陶瓷品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出口的瓷器是否主要产自漳州,很长时间都没有定论。而欧洲的“克拉克瓷”和日本一种被命名为“交趾瓷”或“交趾香盒”的瓷器,数百年来一直找不到产地。
这3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漳州窑的发掘而联系在了一起:无论是“克拉克瓷”还是“交趾瓷”,其实都产自漳州平和的山区。据《平和县志》记载,明正德间(1506—1520年),詹师富、温火烧等在平和聚众反明,朝廷派王阳明(王守仁)发两省兵众前往镇压。后来王阳明加强地方建设,很多江西籍士兵都定居平和,其中不乏精于陶艺之人。而明中后期,因外贸瓷器畅销,平和山花溪沿岸窑系陶瓷业迅速崛起。其产品胎釉较粗,工艺简练朴实,以生产外销瓷为主,国内少见。但后来随着对外港口漳州月港的没落和政策的变迁,平和陶瓷业也逐渐沉寂。
平和的窑业技术对东亚和东南亚陶瓷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所在国陶瓷技术的发展。它还对研究海外交通史和福建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实物佐证。(海都记者 胡婧 杨清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