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位于平和坂仔镇东风村(以前叫铜壶村)的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薰南楼”又何曾不是如此。通过解读“薰南楼”楼门上的石刻文字信息,走访“薰南楼”林氏后人,佐以查考铜壶(薰南楼)林氏族谱,“薰南楼”建造历时至少在22年以上,是林瑞芝父子两代人的共同努力建成的。
“薰南楼”俗称“顶新楼”,原楼为三层,二十世纪50年代为防范台风等自然灾害,将第三层陆续拆除,现存为两层单元式的圆形土楼。总建筑面积2675平方米,占地面积3300多平方米。圆楼外径66米,夯土楼墙周长207米,现高6.9米,墙根厚1.6米,楼墙厚约1米。楼内建筑分为内外两环,分割成12个扇形单元,前后二进,其中除门楼与公厅(祠堂)各占一单元外,还有住房10个单元,每单元均为三间。
“薰南楼”的楼名及楹联乃乾隆年间进士何子祥题写。从“赐进士第吏部观政年姻家弟何子祥顿首拜题”的楹联落款中,不难读出进士何子祥当年为“薰南楼”题写楼名时的官位乃“赐进士第吏部观政”。何子祥,乃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科进士,而“观政”为官制名,清代新科进士在正式铨补官职之前,要先至京内衙门观察学习,乾隆年间新科进士到衙门实习政事一般为期三年。可见,新科进士何子祥到“吏部观政”是在其刚中进士的那三年,即乾隆十六年至十八年这三年间。如此,基本上可以确定“薰南楼”是在乾隆十六年至十八年间筹备、开工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