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古称兰水县,元朝1322年建置南胜县,1356年更名为南靖县,意为“南方之静”, 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1938年,县治迁至山城,建国后,1985年起隶属漳州市,县政府设在山城。南靖地处福建省南部,面积1962平方公里,人口36万,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境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21℃,降雨量1700毫米,森林覆盖率74%,绿化率95%。
南靖境内山川秀丽、风光旖旎、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山清、水秀、林茂、楼奇、岩美、洞幽、寺古等特色。南靖土楼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主要遗产地之一、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水利水乡风景区、国家5A级景区,虎伯寮还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靖是中国“麻竹、兰花、香蕉、巴戟天、金线莲等之乡”和“中国白背毛木耳生产基地”,是福建省优秀旅游县,福建省第一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原中央苏区县,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县。
一、南靖旅游景点
(一)田螺坑土楼群
田螺坑土楼群是福建土楼的标志性建筑,俗称“四菜一汤”。田螺坑土楼群位于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上坂村,距南靖县城山城镇60千米,在海拔787.8米的湖岽山半坡上,主要由一座方楼、三座圆楼、一座椭圆楼组成,分别是步云楼、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文昌楼。5座土楼均为3 层土木结构,内通廊式,一层为厨房,二层大多为谷仓,三层为卧室。楼内采用柔韧的杉木制作门窗,采用坚韧的松木制作楼板,并将杉木与松木结合使用制作楼梯,用泥坯砖隔墙。一方四圆的土楼在建造时参照《考工记图》中的“明堂五室”进行规划布局,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进行建造,是独具特色的建筑形体组合的经典之作。它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景观村落,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同济大学教授路秉杰带领师生完成《福建南靖圆寨实测图集》后说:“没有看到南靖田螺坑的土楼群,不算真正看到土楼。”2011年8月,被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
(二)裕昌楼
裕昌楼是福建土楼之母,始建于元末明初(约公元1308年)。利用圆形土楼内部相互挤靠的力学原理,最大倾斜度为15度,看起来摇摇欲坠,险象环生,却“危”得出奇,被人们称为“东斜西歪楼”,但700百年来依然如故,有惊无险,成为古民居建筑的活标本。
裕昌楼坐落在依山面水处,是明朝永乐年间刘氏始基祖子孙所建,为两环圆楼,五行造型,楼内有五道梯路,五层结构。外环每层50间,共250间。顶层伸出墙体处还有五个瞭望台,底层为伙房,家家有水井,只有一个大门进出。基墙厚1.5米,建外环楼共有杉木圆柱508根,第二环为平房。正中间为中堂,前面天井用卵石砌成大圆圈,等分五格,谓之“金、木、水、火、土”五行。底层每间伙房所打的水井深约1.5米,直径约60厘米,作为各家的自用水,井水净而清。
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裕昌楼经受风风雨雨的侵蚀,无数次地震的考验,至今依然如故,有的祖祖辈辈也就这样住下来繁衍生息。裕昌楼“危”得出奇,说明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所建土楼确实坚固耐用。现虽属危房不宜使用,但作为古建民居活标本供大家参观考察,则别有一番意义。2006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8月,被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
(三)塔下村
“溪涧穿村过,一村8座桥;森林当围墙,土楼作别墅;古道通幽谷,亭榭依溪落;茶香沁心脾,村庄似公园。”这是有“土楼之乡”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的真实写照。1987年,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路秉杰慕名带领100多位学生到此考察后,不禁叹道:“塔下村作为一处国家级的避暑山庄足足有余!”
塔下村被人们称为“高山水乡”,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最佳景观村落。其中,张氏家庙德远堂已有400多年历史,200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下村有两个引以为豪的“全国之最”:1、全国村级土楼最多。在方圆1平方公里多的村民聚集地,共分布着45座土楼,形成了一处蔚为壮观的土楼群落。其中最早的土楼福兴楼建于明代崇祯四年(1631年),为七世东崖公所建,以后又陆续建了40多座土楼,有方形、圆形、围裙形、曲尺形等。这些土楼沿山溪呈长形摆布,高大雄浑,气势恢宏。清末后,由于地理环境所限,张姓族人在沿溪两岸的空地上,又建起了一座座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奇妙景观。2、全国村级“石旗杆”最多。为纪念塔下村历代涌现出的文臣武将和为家乡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华侨、侨属,近100多年来,塔下村民已在张氏祖祠“德远堂”前先后立下了23根“石旗杆”,以杆励志,激励后人。德远堂前竖立的石龙旗杆,阴镌姓名、世次、功名、年代科次、官衔品位爵位及立石龙旗杆的年代等文字。文官的石龙旗杆顶端饰物多雕毛笔锋,武官则镌坐狮,给人以静穆、严肃、荣耀的感觉,成为一道稀世罕见的文化绝观。
塔下村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前几年,这个人口仅1400多人的小村庄,就有百岁以上老人3位,90岁以上老人12位,1999年去世的李香英寿达108岁。目前,全村有百岁以上老人1位,90岁以上老人8位,80岁以上老人26位,60岁以上老人占全村人口的15%。这里的人为何长寿?许多前来探秘的专家学者经过调查后都得出一个共同的结果: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使然。2011年8月,被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
(四)和贵楼
和贵楼,始建于1732年,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楼”,在3000平方米的沼泽地上,运用悬浮原理,以松木为介质,采用桩基、筏基综合运用技术,建起高5层21.5米的最高方形土楼,整座土楼宛若陆上“诺亚方舟”。楼内两口水井,水质截然不同,左边的井水清澈甘甜,右边的井水混蚀不清,俗称“阴阳井”,更为奇特的是井水高出地面,又不溢出井沿,成为一个未解之谜。楼外建有单层护厝,楼内建有学堂,形成“厝包楼、楼包厝”的奇特建构。最为神奇的是整座土楼墙体高厚比达到13︰1,接近生土建筑的极限,具有突出的建筑成就和极高的建筑技术研究价值。2001年5月,和贵楼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1年8月,被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
(五)怀远楼
怀远楼始建于1905年,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建成,为旅居缅甸的16世简氏族人简新喜寄3万块大洋回乡所建。楼高4层13.5米,占地面积1130平方米,建筑面积4520平方米,是闽西南土楼中保存最完好、文化内涵丰富的双环圆土楼,充分利用大型河卵石和夯土墙两种材料的不同特性,采用成熟的“倾壁造”技术营建的鼓形土楼,是中原版筑技术经过几千年积累提高的结晶。楼内建有极其精巧秀气的五凤楼建筑“斯是室”,室内楹联诗对、雕梁画栋诠释了“忠孝为本、耕读传家”的思想,是闽南传统建筑风格与中国儒家文化完美结合的杰出典范。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1年8月,被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
(六)河坑土楼群
河坑土楼群是福建土楼中最密集的土楼群,以“法天象地”作为规划布局理念,方圆土楼一次规划分批建设,在不足1平方公里范围内集中排布14座大型土楼。从最早的朝水楼(1549)到最晚的永庆楼(1972)的落成,建造时间足足跨越了423年,反映了不同年代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沿革。7座明清时期造的方形土楼朝水楼、阳照楼、永盛楼、绳庆楼、永荣楼、永贵楼、南薰楼和7座近代建造的圆形土楼裕昌楼、春贵楼、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阳春楼构成两组地上“北斗七星”的星象奇观。14座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土楼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山谷间,东、西、南三面青山环绕,一条小溪流自东而西穿过土楼群,汇入西北面的曲江溪,反映了由土楼形成的村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独特特征。河坑土楼群于200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列入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09年被评为中国景观村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8月,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5月,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