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的退休工人曾文宜返乡平和县崎岭乡南湖村,发动乡亲捐资,主持修缮乾隆年间所建、如今破落的土楼——祥和楼,村民交口称赞。
祥和楼位于崎岭乡南湖村,为典型的同心双环圆形土楼,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系崎岭曾氏第十四世公曾天凤于乾隆丁未年所建,迄今逾230年。曾天凤先其子曾文粹六年考中举人,创造了“父子登闱午子科”的历史佳话。曾氏后人在祥和楼繁衍生息十几代,如今散居海内外达400多人。
曾文宜的父亲曾祥典少时离开祥和楼外出谋生,上世纪50年代初在县城三角坪购买商铺安家。在三角坪出生的曾文宜文革期间随下放农村的父亲到老家祥和楼,以附近牛棚为家,生活了几年,祥和楼在他心中烙下深深印记。从乡下返城后,曾文宜到平和化工厂上班。“祥和楼曾经有20多户近200人口。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多,人们陆续到楼外建房,土楼逐渐冷清下来。”因无人居住,祥和楼日渐破败,部分单元前落出现坍塌。曾文宜忧心如焚,多次萌生了重修祥和楼的念头。然而,由于所在单位停产多年,领着微薄退休金的曾文宜不得不帮人家看守鱼塘贴补家用,对重修祥和楼一事显得有心无力。
今年春节,曾文宜回乡与曾铁民、曾祥程等族亲聊起重修祥和楼一事,倡议以乡亲集资、外出人员捐助的方式筹集资金,得到了祥和楼曾氏宗亲的热烈响应,远在马来西亚的宗亲亦踊跃参与,很快筹到十来万元资金。然而,面对已经破败不堪的祥和楼,这些资金仍显得杯水车薪。曾文宜没有犹豫,他找到儿时好兄弟、富有农村建房经验的曾令洋,由他负责现场统筹指导,于今年3月正式启动祥和楼修缮工程。“为节约成本,所需椽梁木料专程到龙海程溪、广东等地收购旧料;需要添铺瓦片则发动乡邻捐献旧瓦,这样既节省资金,又能体现修旧如旧的风貌。”工程刚开始,曾文宜要兼顾工作,常常在市区、平和之间往返,既劳累又费时。后来,他索性辞去看守鱼塘的工作,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修楼上。在他的努力下,祥和楼修缮工作有序进行,整体工程可望于年底竣工,祥和楼将重现昔时原貌。
“我没有在祥和楼内真正生活过,但祖业不能丢弃。”作为祥和楼后人,曾文宜深情款款:“土楼是世界文化遗产,祥和楼是祖宗留下的基业,是世代生息的家园。我们应该尽力去修缮好、保护好,不让它在我们眼前塌毁、消失。”(子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