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天气】28日:阴转多云,16~25℃;29日:晴转多云,16~26℃;30日:晴,17~27℃。
【沿海风】28日:东北风5-6级;29日:东北风4-5级;30日:东北风转偏南风3-4级。
【气象生活指数】 森林火险1级,没有危险,不燃烧;晨练指数1级,最适宜户外锻炼。
万千气象 科海拾珠 古代观天象:大气科学的“远祖”
编者按:研究气象科技史,犹如在科海中寻找贵重的珍珠,研究大气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对于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未来气象事业发展具有独特意义,有助于从不同视角看待大气科学技术主流问题与发展难题,对全面把握大气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提高气象科技工作者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近日,在气象科技史委员会代表大会上,各位专家院士就如何发展气象科技史建言献策。
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 孙小淳: 古代观天象:大气科学的“远祖”
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曾提出“天人感应”一说,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在那个科技水平尚低的时期,董仲舒的说法或许如同“无稽之谈”,但这却是我国古代对于天气现象与人类活动间关系的概括。在这些粗浅却不乏意义的前人思想基础上,古天文学不断发展,与我们今天的大气科学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古代天文学,对于进一步探索气象科技史也有着重要意义。
在诸多天象观测遗址中,陶寺古观象台尤为著名。它的发现证实了《尚书·尧典》上所说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真实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是对中国远古时期天文历法研究重要的实物例证。从观测点通过观象台的土柱狭缝观测塔尔山日出方位,就能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是我国气象“为农服务”行为的“老祖宗”。考古队员在原址复制模型进行模拟实测中发现,这座千年前的古观象台观测到的数据至今仍然适用。先民们能通过观测天象为自己的生活提供指导意见。古人观天象不仅能服务于农耕,还能用于部署战略战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仰头之间,就有了“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思路。
没有自动站,没有雷达,更没有卫星,那么古人靠什么预知天气呢?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种,对预示着不同天气的云进行了简单分类。古人还利用动物对天气的敏感性预测天气,如燕子低飞、青蛙鸣叫、蚂蚁搬家、蚯蚓出洞,都被认为是下雨前的征兆。早在秦汉时期就已设立钦天监一职,具有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的职能,类似于今天的气象局。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风向仪——相风铜鸟。在空旷的地上立一根五丈高的杆子,杆子上装一只可灵活转动的铜鸟,依据铜鸟的转动方向便可确定风向。
古人预测天气大多还是靠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准确率相对较低,但这却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其中许多天气的预测方法对我们今天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高学浩:集教育和启迪功能于一身
中国化学教育家傅鹰曾说过:“科学给我们知识,历史给我们智慧。”气象科技史就是这样一座联通大气科学与气象历史的桥梁,它能扩充我们的知识储备,让我们更加聪慧。研究气象科技史,有助于让我们从不同视角揭示大气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脉络,有助于帮助我们全面把握大气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气象科技史专攻历史,传承了史学研究“古为今用”的基本目标;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研究气象科学和技术的历史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传承;从人文文化的角度来看,气象科技史反映了气象科技的古往今来,侧面反映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气象科技是人们认识大气规律过程中形成的科学和技术,不断改变和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观念。它有作用于当下的教育功能和作用于未来的启迪功能。
通常我们获取气象知识的媒介是气象类教科书,但教科书注重强调气象学的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难以让人了解气象学科的全景和原貌。而气象科技史有利于我们对气象学知识的理解、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了解气象学相关领域基本观点的变革、培养科学精神、理解气象学的本质,从各个方面弥补了教科书教育性不足的缺憾。
纵观世界气象科技发展历程,大气科学的发展始终依赖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果,同时又与其他学科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在大气科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应宽容不同意见,不迷信神话和权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解析气象学史的创新视角,通过分析空间概念及其与时间、物质、运动的关系,从空间概念演变的视角来解析气象学发展脉络。
气象科技史委员会要把气象科技史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需要大力加强气象科技史重点领域的研究工作,提升气象科技史工作的影响力,发挥气象科技史委员会的平台作用,建立“一网一库(互联网、数据库)”。我们计划先建设数字化网站,对研究进行归类,累积相关资料;强化顶层设计,组织制定气象科技史发展规划、组织编写气象科技史年度工作计划、颁布气象科技史重点项目指南;扩大学术交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同行合作交流和委员会内部机构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