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干点自己喜爱的事。”凭着这个“牛”想法,张维超在云霄县和平乡开创了一番“牛”气冲天的事业:投建基地、引进牛犊、学习养牛、开拓市场,他的“牛”经唱得好,村里百姓也跟着富。且看——
“哞——哞——”近日,笔者驱车来到云霄县和平乡荷塘作业区,一进入康弘农牧公司养牛基地,就听到牛叫声不绝于耳,只见精壮高大的肉牛看到饲养员推着饲料车进来,牛全都齐刷刷地昂起头,新鲜出炉的牧草料刚倒进槽内,它们便争先恐后地享受起丰盛的早餐。在一旁协调二期标准化养牛场建设的张维超,正是创办康弘养牛基地的“牛人”,来自厦门。去年4月,他决定投入800万元在云霄闯一闯“牛”事业。
“牛”人:敢想更敢拼
张维超是个敢想敢拼的人,他很早就萌生了养牛的想法。对于张维超来说,干养牛这一行全是一张白纸。从选择养牛地点,建立牛棚;从内蒙古引进优良牛犊和草料苗到饲养管理等,他一边调研市场行情,一边学习养牛技术。当问到为什么从特区跑到山区养牛时,张维超心直口快,一个字“值”——在厦门可养殖地块少,投资成本至少高出10倍,和平乡优越的养殖和投资环境也是吸引他前来创业的一大原因。
张维超的“牛”事业得到了和平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据该乡组织委员黄志焕介绍,和平乡属于偏远贫困山区乡镇,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靠耕田或种些果树,不仅收入渠道单一、收益也较低。近年来,乡里把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工作作为助农增收的重要举措,结合全乡荒山草坡和空闲林地较多的实际,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加大养牛项目的引进,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
“牛”经:慢长出好肉
一般而言,养牛行业投资大、收益周期长,目前市场上普通的肉牛如果不喂饲料只喂传统杂粮、牧草的话,企业成本很高,牛的生长周期也长,因此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很多企业不愿予以投入。
然而,张维超却一直坚持着“慢长出好肉”的良心养牛原则,他把前期省下的成本不遗余力地投到提高肉牛质量上。为此,康弘养牛基地坚持用自家产的绿色饲料(主要包括牧草、麦皮、豆粕),喂养过程不使用添加剂,全程保证绿色无公害,因此其牛的生长周期至少是普通肉牛的2倍以上,肉牛有充分的时间吸收各种天然营养元素,从而长出独特的鲜美肉质,供应中高端市场,自然牛价不菲。
康弘养牛基地还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设备,对湿粪进行固液分离,干粪则装袋低价卖给当地村民,污水进化粪池厌氧发酵后,通过铺设的管道将沼液用做肥料引入牧草场,实现了牛排泄物从牛场到牧场的管道运输,大大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成熟收割后的牧草,可保障全年牛基地所需饲料,同时,由于自家生产的牧草质量更有保障,也减少了肉牛发病率。
“牛”市:做强产业链
刚开始当地村民都怀疑这个“外地人”能干出啥“牛”名堂。如今,占地200亩的牧草场郁郁葱葱,30多亩的现代标准牛棚已初具规模。目前,一期养牛场有“婆罗门”“夏罗来”“西门塔尔”“利木赞”等优质品种肉牛400多头,等不久后二期牛场建成,肉牛数量将可达到上千头,按平均每头肉牛市场价2万多元计算,收入相当可观,他对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康弘养牛基地里的几十名员工基本都是当地村民,有的夫妻一同当起了饲养员,据工作人员透露,单单一个人每月工资最高可以挣到7000多元,还包吃。
对于未来,张维超信心满满,他计划明年再扩大养殖规模,开发农家乐休闲项目,形成养殖、屠宰、销售产业链发展,全力做大做强“牛”文章,并带动当地农民加盟养牛行业共同创业致富。 (洪骏 林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