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3月15日讯 漳州蓝姓主要集中在漳浦,而漳浦蓝姓主要集中在赤岭、湖西两个乡镇。虽然在漳浦蓝姓族人人口不算多,但是在历史上,却颇具影响。
这副对联,记录蓝氏族人的迁徙过程
与其他宗祠相比,种玉堂显得简朴些,但却不简单
传说这“福”字是康熙所写
石椅蓝氏种玉堂及支祠顶西蓝氏家宅是漳浦蓝姓族人的精神皈依所在。据族谱记载,漳浦蓝姓从江西入闽,暂居漳浦沿海前亭后,迁徙至赤岭。经过数百年的繁衍,在清中期,家族出了平台首功”名将蓝理,从此一个烧山种畲、频繁迁徙的家族,发展成为沐浴皇恩、军功显著的闽南望族。在蓝理的影响下,家族涌现了蓝廷珍、蓝鼎元等著名人物,三人也被称为“蓝氏三杰”,在“平台治台兴台”上功勋显赫。
【现场走访】
祖祠占据风水宝地
石椅蓝氏种玉堂,又名蓝氏大祖,位于赤岭乡石椅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原来仅主座前后二进,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福建陆路提督蓝理捐银重建,并拓建为祠堂两廊,称“种玉堂”,意即“种玉蓝田”。
种玉堂西南朝向,花岗石圆柱,鼓形柱础。正堂悬一草书“福”字。据村民介绍,传说因蓝理功勋卓著,系康熙帝御书所赐。祠中石柱刻有六副对联,其中有“由镇海而分支,木本水源思先德;卜长溪以衍派,文经武纬振后昆”的对联,说明了繁衍脉细。
祠前有占地约200平方米的铺石大埕。埕前正对小山坡,埕与山之间隔着一条狭长的低洼农地。据赤岭乡宣委蓝永义介绍,原来埕前不规则地排列着七口圆形的水潭,称七星潭,祠后为小石山,山上又有两口水潭,状同日月,前后水潭构成了种玉堂的风水形胜。
距离种玉堂2公里外的顶西蓝氏家宅位于顶西自然村,据传为蓝理叔父于清康熙年间所建,其叔父详情不明。家庙坐北朝南,悬山顶,堂前为砖石铺地大埕,再往前为池塘,后背靠小山丘。外墙底层以三至六层条石、以上用红砖构筑,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天井庑廊、中堂、天井庑廊等,后面为祖宗神龛。
据该村文保小组成员蓝日清介绍,在顶西村一直都有一个传说,说蓝理在发迹之前,蓝理的叔父对蓝理如同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蓝理发迹后,将皇上所赐的最好的木料都让给了叔父盖家宅。如今顶西蓝氏家宅是蓝理叔父一派的支祠。
【派系繁衍】
族人随军四次迁台
据《漳浦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记载,蓝姓以昌奇为始祖。元末,蓝昌奇的130世后裔蓝邦献,任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县令,育有三子,长子蓝元晦,二子蓝仲晦,三子蓝季晦。明初,蓝邦献与长子蓝元晦迁居漳浦县镇海卫霞美乡(今漳浦县前亭镇庄厝村)。蓝元晦随父到漳浦定居后,也生有三子,长子蓝庆福,分居漳浦张坑(即今赤岭乡),为漳浦蓝姓“种玉堂”开基祖,次子蓝庆禄分居今龙海市隆教乡,三子蓝庆寿则分居广东大埔县湖寮镇。
至明末年间,漳浦“种玉堂”蓝姓已繁衍成一个大家族。特别是出了名将蓝理之后,蓝氏家族迅速崛起,从一个烧山种畲、频繁迁徙的家族,发展成为沐浴皇恩、军功显著的闽南望族。
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种玉堂”蓝姓不但从赤岭扩展至湖西,更有一批人或随军或与人结伴渡海到台湾。
据蓝日清介绍,较大规模的迁台有4次:第一次是明朝末年,一批蓝姓反清志士跟随郑成功到台湾,当时在郑成功的军队中就有蓝凤、蓝登、蓝衍等一批蓝姓将军。
第二次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靖海将军施琅奉朝廷之命,在平定郑克爽时,以蓝理为先锋。第三次是康熙六十年(1721年),在平定朱一贵时,以蓝廷珍为提督。第四次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平定林爽文时,以蓝元枚为提督。在3次平定台湾时,每次都有一批蓝姓族亲随军到台湾。
如今,在台湾,蓝姓宗亲已有五六万人,他们分别居住在台北、高雄等9个县市。这些蓝姓宗亲,大部分属漳浦“种玉堂”的后裔。
【宗族名士】
蓝氏三杰功勋显著
漳浦蓝氏人才济济,先后出了数十名战功赫赫而身居要职的名将,其中“蓝氏三杰”最为出名,康乾年间,他们为保卫台湾、建设台湾做出了卓越贡献。
蓝理,字义山,号义甫,系种玉堂第十二世祖,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准备第二次征台,慕蓝理有胆有识,保举蓝理为平台先锋。台海战役中,蓝理身负重伤,肠流肚外,仍冲锋在先,勇往直前,所向披靡。从此,“破肚将军”蓝理,让郑军闻风丧胆。台湾归顺朝廷,朝廷论功,蓝理作战英勇,二次救帅,入岛招安,功列第一,康熙称蓝理“台海血战,功在首先”,赐“平台首功”匾文。
蓝廷珍,字荆璞,系种玉堂第十五世祖,生于康熙二年(1663年),为蓝理堂侄孙,穷苦出身,投靠蓝理,深得蓝理赏识。康熙六十年(1721年)夏天,台湾爆发朱一贵起义,蓝廷珍奉命入台平乱,战功显赫,被康熙授予“平台大将军”,任闽台水陆提督。
蓝鼎元,字玉霖,别字任庵,号鹿洲,系种玉堂第十五世祖,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秀才出身,17岁时游学到定海拜访堂叔公蓝理、堂兄蓝廷珍,后以学行兼优受聘福州鳌峰书院著述讲学,可是参加乡试却九试不中。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秋,蓝廷珍镇守南澳,问计蓝鼎元,蓝鼎元为蓝廷珍写下著名镇海之策《论镇守南澳事宜》。在台湾,蓝鼎元担任蓝廷珍军师,筹划军政要务,关注民生,为平台、治台、兴台做出卓越贡献。
【专家视角】
蓝氏族人平台治台是漳台渊源的缩影
漳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邓文金称,“蓝氏三杰”为家乡漳州留下了文物,留下了故事,留下了精神。
在“蓝氏三杰”精神的影响下,漳州蓝氏祠堂“种玉堂”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涌现了三十几位四品以上的将军以及若干文官,六人入选《清史稿》。清朝时,蓝氏族人在“平台治台兴台”上功勋显赫,可以说是漳州与台湾渊源的一个缩影。
姓氏点击
蓝
蓝姓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昌奇,属于帝王赐姓为氏。据《漳浦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记载,漳浦蓝氏属炎帝世系,炎帝传至十世榆罔,有熊国君进贡绣蓝一株,此时正值后宫降生一子,便赐以“蓝”为姓,名曰昌奇。昌奇便是蓝氏的受姓始祖。
蓝姓发源于今陕西蓝田,历秦汉而降,蓝姓主要繁衍于中山郡、东莞郡与汝南郡,中山在今河北定州一带,东莞在今山东莒县一带,汝南在今河南平舆一带,三地为蓝姓郡望,即为蓝姓之最早发祥地,表明蓝姓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巨大发展,后世繁衍于各地之蓝姓多由此三处分衍而出。
汉魏之后,蓝姓以中山郡、东莞郡与汝南郡为中心,逐渐播迁于黄河中下游诸省,并南徙于安徽、湖北、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另有南方蓝姓起源于畲族,而且是畲族四大姓氏之一。(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苏禹成 杨清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