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4月8日讯(福建日报新媒体·闽南网记者 梁政 通讯员 黎斌)家住漳州诏安县的沈女士,近两年来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反复发热,尽管使用了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仍然不理想。直到查出是感染了一种南方少见的细菌——布鲁菌,并对症治疗后,病情才得以逐步稳定。
大概两年前,沈女士因身体不适,在医院检查被发现患有糖尿病,也是从那时起,她开始出现不明原因的反复发热。特别是去年10月起,她自行停用了所有降糖药。3月21日入住第909医院(原第175医院)前,出现了畏冷、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伴有乏力、食量减少现象。
最初,医务人员怀疑反复高烧是由恙虫病或疟疾引起的,没想到都一一排除了。经过详细询问家庭史,在得知沈女士的丈夫长期从事屠宰工作后,便决定进行实验室血液培养检查,结果高度怀疑是感染了布鲁菌,属于一种人畜共患病原菌。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只得将沈女士的血样送至漳州市疾控中心。经检测证实,患者确实是感染了布鲁菌。
据第909医院检验科主管医师郭健莲介绍,布鲁菌被列为我国乙类传染病,羊是其主要传染源,常见于我国北方畜牧业发达地区,好发于夏秋和春夏交替季节,此前该院仅发现过两例病患。布鲁菌生长缓慢,在实验室培养过程中,普通菌类只需培养1至2天,这次却用了足足5天。因为布鲁菌可通过皮肤接触进入人体,所以发病有一定的职业性,从事畜牧业、兽医、屠宰工、挤奶工等感染和发病率较高;亦可经消化道传播,进食含有布鲁氏杆菌的生奶、奶制品及未煮熟病畜肉类等也会感染。
据了解,临床上布鲁菌病是一种几乎能够累及全身各个器官的多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肌肉关节痛、多汗,此外还有寒战,乏力,肝、脾、淋巴结肿大,消化道症状等。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菌体本身的变异及部分患者在发病初期处理不当,导致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多样性,如不规则的发热或长期低热代替了典型的波浪热;乏力、食欲不佳、肝功能异常、肝脾肿大与肝炎症状相似;没有典型的关节、肌肉痛,而表现为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的多发性、游走性关节痛或表现为咽喉痛、头痛、厌食、乏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颈椎痛、腰痛等表现与颈椎病表现相似,容易误诊使病情转为慢性,致使病情反复发作。郭医师建议,对长期发热患者应特别注意流行病学资料的调查,观察有无关节痛、多汗、肝、脾、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特殊临床表现,及时做病原学诊断,减少误诊或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