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份,龙文区步文镇撤镇设街正式得到省政府的批复同意。表面上,这是由于步文镇着力培育城市特色经济、已形成中心城区的城市新“生活圈”、原有的管理模式不适应城市社会发展需要所带来的可喜变化。而其背后折射出的,则是几年来我市统筹城乡发展、使城乡区划布局更加优化合理的建设理念。
在台商投资区中心城区,高楼鳞次栉比,湖水波光粼粼,青山连绵起伏,一座宜业宜居、繁华与田园兼具的活力新城正在崛起。记者游斐渊摄
自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围绕着“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发展定位,我市积极落实一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让城市发展建设的成果惠及500万漳州市民。
一些简单的数字对比,点滴见证着漳州五年间(2011-2015)城市的发展变化——
全市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从2010年的14.24平方米提升到18.71平方米;
人均公园面积从10.44平方米提升到14.6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39.26%提高到42.22%;
污水处理率从80.03%提高到88.0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96.19%提高到98.88%;
小城镇建成区面积由65.92平方公里扩大到92.69平方公里。
城市道路更畅通、城市景致更美丽、生活环境更宜居,这也许是人们对这几年漳州城市发展的直观感受。这五年间,我市不断探索,努力践行“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的理念。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着力建设宜居城市
2011年至2015年,全市完成市政公用设施投资710亿元,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其中,漳州市郊野公园龙文段项目(西溪湿地亲水公园)和长泰县上蔡村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荣获2014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完善市政道路设施。市政道路好比一座城市的骨架,其畅通与完善直接关系到市民生活和工作效率。
五年间,全市完成投资297.4亿元,新改扩建城市道路长度544.4公里,新增道路面积794万平方米。中心城区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已形成“八纵九横”的路网格局,先后建成一批市政主次干道,实施了多条城市交通门户线的综合改造提升,对部分市区路网进行了人行道改造提升。
垃圾转运站及各类污水处理、供水、燃气管网,这些看似不够“高大上”的市政设施,却实实在在影响着广大市民的生活品质。全市市政公用设施水平不断提升——
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市环卫设施投入20.1亿元,新增生活垃圾焚烧无害化处理能力1450吨/日,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3060吨/日。城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更加完善,全市新建垃圾转运站86座,其中,中心城区累计共有垃圾中转站35座,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以上。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完成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投资29.8亿元,新、扩建11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增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23万吨/日,新建市政污水管网464公里,新建污水泵站8座。到2015年底,全市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1.5万吨/日。
加大供水、燃气等设施建设水平。全市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15万吨/日,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84万吨/日;新增城市供水管网302公里,市政供水管网长度累计达1608公里。全市新铺设燃气高、中压管网280公里,小区低压管线完成300公里。
致力于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小城镇是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的重要平台,在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过程中,我市致力于小城镇建设,围绕着“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各项建设取得了新成效——
小城镇建成区人口由59.28万人增加到67.04万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28.59平方米增加到39.37平方米;用水普及率由83.85%提高到99.81%;燃气普及率由39.23%提高到88.2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0.72平方米提高到2.85平方米。截至2015年底,绿化覆盖率已达到18.66%,生活垃圾处理率95.39%,其中无害化处理率42.82%。
龙海市角美镇和长泰县岩溪镇是福建省第一批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小城镇,其中——
角美镇推进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活力创新的厦门港南岸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有力,成功将厦门地铁6号线延伸至中心城区,基本形成“五横七纵”的大交通路网格局;中心城区建设步伐加快,4.5平方公里首期核心区城市已建成约3平方公里,总投资1.82亿元的中心城区水系构建和绿化景观一期工程已投用;城市配套功能逐步完善,区内万达、中骏、阳光城等23个三产项目两年来完成投资99亿元。
岩溪镇全力打造“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城镇综合体。岩溪镇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旧村改造等,推进“公园进乡村”,基本实现“一村一公园”。另外,岩溪工业集中区已有65家企业落户,形成以生物科技、体育用品、机械制造为主导的专业化产业园区。5年来,累计实施城镇建设项目105个,成为辐射长泰中北部区域性的商贸、教育、医疗中心。
五年来,两个试点镇不断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让居民逐步享有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成为我市推进小城镇建设的缩影。
城市绿化品位提升农村环境整治深化
在总长25公里的闽南文化生态走廊上,9座古色古香的驿站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红砖、燕尾脊的闽南建筑掩映在花树间,成了市民们骑行游玩的好去处。
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是我市有史以来城市绿化建设投入最大、取得绿化成果最显著的五年。全市累计完成投资83.2亿元,新建城市公园绿地面积590公顷,新增各类公园27处;建成绿道长度422公里,其中中心市区因地制宜建成绿道近88公里,江滨路20公里绿道、闽南文化生态走廊25公里绿道全线贯通。
五年来,漳州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长泰县荣获国家园林县城、东山县荣获省级园林县城称号,漳州市市区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全市郊野公园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5.75亿元,建成开放各类郊野(生态)公园25处;西溪湿地亲水公园、江滨公园、碧湖生态公园、荔枝海公园等在中心城区遍地开花。
提升城市绿化品位的同时,我市不忘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家园清洁整治行动实现全覆盖。
2011年-2012年,我市共有20个乡镇、333个村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并通过省级验收,全市镇、村治理达到100%。
2013年以来,全市农村在开展家园清洁行动整治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市有34个村庄开展整治。
2014-2015年,全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267个村列入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按照“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的四美要求,以“整治裸房、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道硬化、村庄绿化”五项任务为重点开展整治。
通过整治行动,我市农村垃圾污染得到遏制、卫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初步建立、农民卫生意识逐渐增强、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观。
☉记者林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