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化金融服务的普及,网络贷款、移动支付等产品在便捷生活的同时,也潜藏着多重风险。为帮助金融消费者守护财产安全,结合监管机构及行业实践,中国人寿现提示以下核心风险:
一是警惕“入口陷阱”。不法分子常通过短信、社交软件、短视频评论等渠道,散布伪装成“福利通知”“账户升级”的未知链接或二维码,诱导用户点击或扫描。此类操作可能导致信息窃取、恶意软件植入等。
二是识破“贷款套路”。部分机构以“低息”“便捷”为噱头,通过混淆概念、隐瞒成本等手段诱导贷款。以“分期缴费”“无息服务”替代“贷款”,诱导用户在未看清合同的情况下签字或刷脸认证,甚至窃取个人信息转卖。
三是守护“支付安全”。部分机构通过钓鱼网站伪装,模仿正规平台网址和页面设计,诱导用户输入账号密码。更有甚者利用“AI换脸”冒充亲友,通过视频通话编造“紧急用钱”理由,骗取转账。
四是远离“概念炒作”。不法分子借“区块链”“元宇宙”“虚拟货币”等热点概念,包装成“高科技投资项目”,以“高额回报”“未来货币”为诱饵吸收资金,本质为非法集资或诈骗。
中国人寿温馨提示保险消费者:
一是要提高警惕。消费者不要随意点击来源不明的链接、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应通过官方APP或浏览器书签访问正规平台。
二是确认资质。消费者贷款前应确认机构资质,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合法性。对于“免费”“稳赚”等承诺,应保持警惕,勿因急于用钱或贪利轻信。
三是谨慎支付。消费者支付时,应核实网址是否以“https”开头,检查域名是否与官方一致;开启手机指纹或面容支付,关闭非必要的免密支付功能;接到亲友借款请求时,应回拨常用电话进行二次确认。
四是理性投资。对于“稳赚不赔”“短期高收益”的投资,消费者应保持理性,核实项目是否取得金融监管部门许可;老年人参与网络投资前,建议与家人沟通或咨询专业人士,勿轻信陌生人推荐。
总之,网络金融安全的核心是“不轻信、不泄露、不盲从”。金融消费者应主动学习金融知识,通过官方渠道获取服务,让便捷与安全并行。(陈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