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石码有很多小吃很便宜味道也好。甜糯米粥、甜包子、花生浆、肉粽、海蛎煎、五香、米烧粿、土笋冻……
在儿时的记忆中,小城石码有很多小吃很便宜味道也好。
烧肉粽
记得在打石街宛南亭边上有家甜品店,卖甜糯米粥、甜包子、花生浆和肉粽,餐桌和条凳是果绿色的,桌上小木匣子拢着筷子,一进屋就能闻到香喷喷的红糖味。小时候住在紫泥乡下,到石码还得过渡,我和小伙伴就会在渡口边上磨蹭,像游击队躲日本鬼子的盘查一样,趁着管渡船的人不注意溜上船,省下两分钱的渡船费,跑去打石街甜食店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甜粥。那时一碗甜粥才两分钱,还有几节油条和炸过的葱花,味道特别甜美。
我有个姑婆住在碗街,姑婆个儿小小的,头发梳得亮光,人很精神和蔼,每次去她家,她总要炒一碗油葱面给我吃。姑婆的油葱面里有“肉油粕”、蚵干、韭菜,碗面上还搁着几片带皮的三层肉,我总是把那几片肉放在最后吃,按当年外婆说的规矩,我不能把肉片都吃掉,得留一两片肉“垫碗底”(后来才了解到,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客人留下的三层肉是给主人炸油炒菜的)。时至今日,那吃完油葱面打嗝时的味道真是太难忘了。
福寿街海蛎煎
小时候跟着大人到石码街,偶尔会去吃一盘海蛎煎,也叫蚵仔煎。那时吃的蚵仔煎,一种是大蚵,产自本地溪墘村,一种是珠蚵,也叫同安蚵,没有污染,味道纯正。在旧菜市,煎蚵的商贩把一具平底锅支在炉灶上,把柴火烧得旺旺的,抹上肉油,再把大蚵拌以番薯粉、蒜叶倒入平底锅煎,快熟的时候打上个鸭蛋,摊散,铺平,翻过来再煎熟,滴上几滴酱油,然后码在盘子上,放点萝卜片或芫荽菜,吃起来真是香脆适口。
石码新行街头五香
石码五香很有名,在新行街头有一家五香做得地道。选的是猪三层肉切成小块,加上适量洋葱、淀粉、精盐、味精、砂糖、五香粉等调成馅,用豆腐皮裹成长条状,然后放入油锅炸熟。吃的时候切成几个小段,配上番茄汁或辣椒酱、糖醋萝卜片等,外酥内嫩、醇香可口、回味无穷。常和五香一起卖的还有“圆肠”,用肠衣灌入猪肉、淀粉、香料、色料,在锅中煮熟后成浅红色的香肠,切成一片一片铜钱样,蘸着酸辣酱吃。童年时看到大人们蹲在小摊前,切一小盘五香、“圆肠”,就着小酒喝的惬意样,口水差点流出来。去香港的亲戚小孩每次回来,都要嚷着吃“红红的肠”,我就知道是石码的“圆肠”。
传统米烧粿
石码米烧粿也很好吃,跟北方水饺不同,米烧粿皮是糯米团擀的,包上肉屑、萝卜丝、虾米馅儿,晶莹剔透。早年石码有个蔡朝清“米烧粿” 很有名气,听作家海迪说过,蔡朝清沿街叫卖米烧粿的声音,悦耳动听,不亚于老北京堂倌的叫卖声。可以想象,当年那个头戴斗笠,挑着木炭炉子温着上面热乎乎的米烧粿担子,穿行在石码老街,拉长嗓子叫喊“卖——米烧——粿”的情景,不是一幅很好的闽南民俗画吗?
手工麻糍
以前我的外公每次从石码回去,常会买石码肉酱让我们下饭。当年石码肉酱是用很小的陶制筒罐装着的,口上用牛皮纸扎着,黑褐色的酱里小肉粒特别香,拌着干饭吃味道最好。外公有时也会买茴香味的卤肉或酱牛肉回来,用牛皮纸包着,味道很香。
石码临九龙江出海口,海鲜也多,街头巷尾卖土笋冻、小章鱼、鲎肉的小摊很多,味美价廉。冬天到了,大花蟹上市,一到晚上挤满打石街一带,借着街灯挑几只肉嫩膏满的冬蟹回家当夜宵,你会觉得石码人真有口福。(中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