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责任:在回馈中赢得无形资源
位于南靖县靖城镇草坂村的哈驰鞋业有限公司为方便村民,实行灵活用工,村民既可以在厂打工(如图),也可以在家代工。目前,哈驰公司在厂职工50多名,在家代工的有70多人。
今夏,龙海市海澄镇内楼村的贫困大学新生,可凭通知书到村里领取一笔助学金。助学金来自两家本土企业——泷澄集团与金麟食品于3年前设立的助学基金。同年,两家企业还设立了老年爱心基金,每年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数百元的生活保障金。
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更是所在社区的组成部分,与所在社区建立和谐融洽的相互关系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关注社区发展的企业很少,大部分企业与所在社区严重脱节,即使被推着参与社区建设,也大多停留在捐款捐物阶段,尚未建立长效的参与机制。
社企脱节,
缺乏参与机制
作为镇中村,内楼村登记在册的企业多达40多家。但长期积极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仅有上述两家。村支部书记刘金宗认为,平时村企脱节严重,双方缺乏有效互动。“企业找村里往往就一件事,盖章办产地证明;村里一找企业主,对方十有八九认为我们又在摊派任务,强制募捐。”刘金宗说,不久前,一个省级重点项目落户村里。他找到对方,希望可以共同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问题,结果吃了闭门羹。
刘金宗说,目前,大部分企业缺乏履行社区发展责任的意识,常常以自身规模有限、资金不足、市场不景气为由,拒绝参与社区建设。
对此,漳州市工商联一位工作人员深有同感。只有少数企业愿意主动为所在社区解决困难;大部分企业要靠地方政府以及共青团、妇联等组织游说。“游说者若是基层干部,全靠一张嘴和个人私交;若是领导出马,企业大多愿意配合,但常常夹杂私心,要求日后获得相应的优惠政策作为交换条件。”他说。
企业对社区的责任原本涵盖许多方面,比如为社区提供就业机会,为社区的公益事业提供慈善捐助,关注社区文化教育事业、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公共福利等。但是,即使是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分子,不少企业也缺少对履行社区发展责任的长远规划和长效机制,往往停留在临时性的捐款捐物层面,把钱交到社区就算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