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赴京会试 他苦学“普通话”
贾建欣说,古代武举外场考试,主要考验考生的气力,有拉硬弓、舞大刀、举重石等多个项目。
吴海川的侄子吴国安家中,就保存了一把3米多长的黑色纯铁大刀,它重120多斤,需要两三人才能把它抬出。
吴家老宅门口,还放着两块梯形练功石,据说也是吴锡璋遗物。练功石高约50厘米,单个重一百多斤,石身两侧各有一个洞,刚好容得下两个手掌。据说,吴锡璋在用这几块练功石进行训练时,能将其抓起来上下、左右挥动。记者试提了其中一块练功石,仅能将其底部稍稍挪动,无法将它提起,更无法想象吴锡璋将它运转如飞的样子。
除了外场考试外,武举还有内场考试,主要以考兵书理论为主。这要求考生在武艺之外,也要熟识一定的文化课。吴海川说,武术和文化课之外,吴锡璋还要学习一门课程,叫“清语”,是当时的普通话。闽南人离京城太远,那个时代的人,大多不会讲普通话,吴锡璋是有志向进京参加会试的,所以他的普通话也学得很努力。
一招魁星踢斗 让乾隆龙颜大悦
1768年,21岁的吴锡璋参加乡试,一试中举。但据说,吴锡璋一连参加两届会试,都落第了。其原因,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吴锡璋的后人也不知情。等到第三次参加会试时,吴锡璋已经28岁,这一年是1775年,时年乾隆乙未。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加上刻苦练习,第三次参加会试,吴锡璋顺利通过。
吴锡璋殿试的故事,至今仍让后人津津乐道。据传,殿试时,吴锡璋有点紧张,舞大刀时,不慎脱手。这个“技术性失误”差点让吴锡璋的努力再次白费。不过,说时迟那时快,吴锡璋急中生智,右脚向后一个勾腿,闪电般将大刀踢起,再顺手接住,整个套路毫无破绽。乾隆看了以后,龙颜大悦。问他,你这是什么招式?吴锡璋回答说,这叫“魁星踢斗”。于是,他被乾隆皇帝钦点为第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武状元。并选入御前侍卫,皇帝还恩准他在原籍修建御前侍卫府。
不过,在京任职仅三年多,吴锡璋就逝世了。
【史料·争议】
吴锡璋夫妇合葬墓就在尚寨村麒麟山脚下,墓碑上刻有“御前侍卫 武德骑尉 肃杰 吴老先生 暨诰授四品恭人怀顺刘氏佳城(佳城,即墓的意思)”等字样,却没有任何可以证明其为“武状元”的信息。
南靖县方志办专家江清溪说,一般认为,“武状元”的提法可靠性不高,根据现有资料,“武状元”的真实性很难断定,但吴锡璋是武进士是肯定的。
武状元还是武进士?民国版县志说法不一
民国版《南靖县志》选举志武科进士篇记载,吴锡璋是乾隆乙未(1775年)进士,一甲一名,钦点侍卫,一甲一名也就是“武状元”。但在该书的武科举人篇吴锡璋条,只提到他是乙未科进士,钦点侍卫,并没有点明吴锡璋的“武状元”身份。
而清光绪版《漳州府志》的武科进士篇里,吴锡璋条下没有标注其考试名次,而黄国梁条则明确标记黄国梁为辛丑科榜眼。对于这种差异,漳州市政协海峡文史资料馆馆长江焕明认为,武进士榜里没有点明武状元,说明吴锡璋的功名应该是武进士。南靖县方志办专家江清溪也认为吴锡璋是“武状元”的可靠性不高。不过,两位专家都认为,吴锡璋是武进士,这一点是肯定的。
常年从事明清史研究的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所研究员潘洪钢说,御前侍卫的主要工作就是守卫宫廷内外各门,御驾出行期间,也负责安保,故服饰较一般武职人员更为鲜明,比如在一定场合会穿黄马褂,是个比较荣耀的职务。
吴锡璋的墓碑上只有写御前侍卫,因此不知道他是几等侍卫。“如果按其后人所说,是正四品的话,外调到漳州,跟知府的级别差不多,在地方已经非常牛气了。”潘洪钢说。(海都记者 朱加良 白志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