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后人陈小燕摄影记录建筑风光
楼内居民沐浴阳光打牌休闲
“番仔楼”后来被征用做学校、粮库。十年浩劫中,很多杉木、花砖、石板被破坏。“曾氏家庙”大门两边有一副石刻对联:“祖泽绵长距鲁国已七十五世,庙貌壮丽冠芗江廿八九都”。放学时分,读小学的曾氏第七代后裔曾胤臻、曾菱菱坐在家庙里的青石板上温习功课,他们的背后挂着当时朝廷的赐匾“曾浦堂”。
“番仔楼”里庭院深深,那高悬于屋梁上、立摆于客厅里的各个家族成员相片,黑白也好,彩色也好,相片中人物的眼睛流露出一种注视,那是对振兴家业的期许,那是对亲人的一种关切,那是一种亲情的力量。他们呵护一砖一瓦,整理曾氏族谱,举行祭祖仪式,推介建筑楼群。这里蕴含着曾氏族人的智慧和生活态度,见证了百年华侨奋斗史以及“海丝”的兴盛。它外表张扬,内心却是传统的中国风,体现中国美学的和谐。百年沧桑“番仔楼”,有河流过,有人经过,时间里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