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的一个夏日午后,在曾氏“番仔楼”里教书和生活的曾振源第四代后裔曾百和一定不会想到,若干年后的今天,自家祖屋已成为“文物”。
全景航拍“番仔楼”
“番仔”是过去闽南一带对“南洋人”的称呼,出洋祖先回乡盖的房子被称为“番仔楼”。2013年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对位于漳州台商投资区东美村的曾氏“番仔楼”有这样一番描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建,坐南朝北,中西结合建筑风格,石砖木混合结构,平面呈‘凹’字形,以祖厅为中轴线,对称排列,前为闽南风格古厝,中为哥特式楼房,后为红砖骑楼,计13栋建筑物99间房间,建筑面积2627平方米。”
一对新人在“番仔楼”取景
冬至将至,曾百和的儿媳妇陈小燕到“番仔楼”进行摄影创作。这几年,已是漳州市摄影协会会员的陈小燕一直专注于“番仔楼”题材的拍摄。到了中午饭点,她留在祖屋吃饭,与小叔子曾力毅、曾力林小聚,谈及冬至祭祖的事情。后辈们每次回家,忆起祖先曾振源以及这座名噪一时的华侨庄园总是引以为豪。“有‘番仔楼’的富,也没有‘番仔楼’的厝”,民间一直流传这样的俚语。时光回溯到20世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