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山:海外最大华人墓群
在马六甲市的东南面,有一座小山丘,相传郑和下西洋时,在此设仓库囤放粮食货物,并作为维修船只的根据地,故名三保山。三保山上共有12500多座坟墓,1685年由华人第二任甲必丹李为经集资购置,然后献给青云亭,作为马六甲华人专属坟山。
林源瑞称,这是中国本土以外最古老且最大的华人墓群,还有五位甲必丹葬于此处,包括郑芳扬。尽管马六甲华人已经无法清晰知道最早开埠马六甲的先人是哪一位,但因为郑芳扬是首任甲必丹,且为华人社会建树颇多,华人称他为“郑甲”,并亲切地称其为开基甲国的“漳州国王”。
不过,在密密麻麻的墓群中,如何寻得这位漳州先贤的坟茔呢?海都记者与当地向导何小姐兵分多路,最终在三保山东南面的山腰上寻得。
郑芳扬墓地风格与漳州常见古墓并无差异,墓碑上写着“文山 显考甲必丹明弘郑公之幕”。根据漳州华侨史专家郑来发考证,“文山”即现在的龙海市榜山镇文苑社一带的灯号。该社族谱记载着“第十一世祖郑启基,在麻六甲”。
青云亭:东南亚最老华人古庙 华人中枢
青云亭坐落于马六甲市区的庙堂街,是东南亚历史最悠久的华人古庙。
青云亭由荷兰殖民地政府委任的第一任华人甲必丹郑芳扬(又名郑启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所建,取名寓意凌霄直上,青云有路,从此能光宗耀祖,享受富贵荣华。
青云亭是东南亚最古老的华人古庙
马六甲史学专家林源瑞介绍,远在葡萄牙人占领期间,马六甲已拥有相当大的中国村,大约位于今日的豆腐街及甲板街一带,“其中漳州人是最早来马六甲发展的”。
走入青云亭,会发现每个细节都极富“漳州味”,同漳州许多庙宇一样,采用雕、塑、彩、贴、砌、写、画等七种建造工艺,古色古香。大殿正座供奉观音大士,左右为关帝和妈祖神座。大厅两旁则悬挂十八罗汉大像。殿堂四周围以庭院,偏殿祀各神像和孔子。
青云亭与漳州渊源很深,创建者郑芳扬祖籍便为漳州府。
此后,祖籍漳州府海澄县的甲必丹蔡士章也对青云亭的发展贡献巨大。林源瑞介绍,清嘉庆六年(1801年),蔡士章将庙宇加造重修,才奠定了青云亭今日的面貌。现今大殿悬挂“云山第一”的木匾,就是蔡士章亲笔所书。
1824年,英国接管马六甲,废除了甲必丹制度,采取亭主制管理青云亭。1842年,祖籍漳浦的亭主薛佛记(别号文舟)独资重修,如今庙内石碑仍可见“漳州浦邑薛文舟”字样。林源瑞称,薛佛记几乎所有的题刻,落款都喜欢标注“漳州浦邑”,家乡观念很强。
林源瑞说:“早期南来的华裔移民,越洋过海,历尽艰险,认为是受了神明的庇佑。实际上,他们通过青云亭,建立起了在异域相互帮扶的组织,其功能也非简单的庙宇,而是华人社会的政务、法庭、精神信仰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