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
墓碑必写故乡 惦念遥远故土
16、17世纪,欧洲商人绕过非洲好望角,一路向东来到亚洲,彼时,漳州海商一路向南抵达南洋。最终,双方在马六甲相遇,展开合作竞争。
这些从漳州离开的海商,在一个新的生活环境中,或从商或务农,希望事事顺利,凌霄直上,从此能光宗耀祖。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热爱中国文化,喜修缮庙宇、宗祠。到了19世纪新加坡开埠后,部分漳州大家族迁至新加坡,至今影响着新加坡的政商格局。
慎终追远是华人的传统,由青云亭管辖的三保山义冢便是真实写照。这些久居异乡的华人,他们生前通过青云亭维系着华人社会生活、经商,死后也选择与华人葬在一起。这座滨海的小山丘,密密麻麻地立着中国式的坟茔,墓碑上除了人名外,在碑刻抬头部分一定会写着故乡的名字,如“漳州澄邑”,说明死者祖籍地是漳州府海澄县。他们以此保留着与中国故土的某种联系,坟墓从明清到新近,一排排新旧不一,无论他们生前经历波澜壮阔或平淡如水,最终都将闯南洋的岁月定格在一方小小的石碑之中。我们已经无法逐一考究他们的过往,有些坟墓甚至久未有人清理,杂草丛生。不过,登上山顶,远眺山下的茫茫海峡,我们知道他们漂洋过海而来,心中一直都惦念着遥远的故土。(海都特派记者 苏禹成 林深圳 杨清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