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7月11日讯 漳州古城保留了历史格局风貌,其三面城河、一面城墙围的城中城做法,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格局中,具有独特地位。虽然10多年来,漳州屡次出台规划,保护古城。但是,保护区范围减小,控制区内建筑高度破坏视线等,使得古城逐渐湮没在现代城市化的建设中。
因此,评审中的《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2—2030)》进行反思,提出“一城六片”的空间格局。一城指漳州历史城区,东至延安路,西近钟法路,南至博爱道、北临瑞京路;六片包括新行街、新华东(岳口段)、东美、芝山、湘桥、南山等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区。本次规划,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的面积均比此前扩大一倍左右,并着重进行用地调整和高度控制。
特色:城中城做法独特 融合南洋建筑符号
漳州古城“枕三台、襟两河”、“九街十三巷”、“古龙溪县轴线”、“漳州古城1300轴线”、“府衙轴线”等古城格局风貌犹存。同时,“以河代城、以桥带门”的建城型制、漳州古城建筑风格既有传承自中原建筑传统的院落大厝、也有衍生于漳州本地地理环境气候的“骑楼”、“竹篙厝”、“胭脂砖”、“燕尾脊”、“圆枋脊”等建筑元素,同时也融合了来自南洋建筑符号和风格。这些共同组成了漳州古城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特征。
问题:保护区范围减小 建筑高度破坏视线
2001年,漳州在中心城区用地发展方向不明确,城市建设集中在老城区,导致老城区开发强度加大。可园、威惠庙周边、丹霞路两侧商品房开发建设,使得原有的历史街区范围逐渐缩小。10多年来,漳州多次规划,保护古城。虽然取得不少成果,但规划部门发现,古城保护逐渐“失控”,古城湮没在现代城市化建设中。
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范围都在减小。除古城核心区外,古建筑较少、建筑分散的新行街、新华东路(岳口段)保护措施基本不能实施。浦头街在城市建设、水系改造过程中,周边楼盘侵蚀,缺乏协调,浦头港水面缩小,河岸生硬,街区形态特征不再完整,历史文化环境特征难以识别。
建设控制区高度逐渐增加,山水格局、城市天际线被破坏。从古城保护区周边建筑高度来看,远远超出2001年规划要求的18米控制指标。虽然古城轴线得到较好控制,但是景观制高点威镇阁被湮没在现代化建设中,主要视线通廊被阻断,尤其是沿江高层建筑阻挡了南山景区往古城方向的视线,使古城区周边缺乏良好的空间轮廓和景观风貌。
核心保护区与外围城市建设区之间缺乏过渡。核心保护区整体格局完整,但是对建设控制地带的管制措施偏弱。周边建筑的体量、高度、色彩等,都不能严格按规划确定的指标控制,特别是沿江部分建筑高度都在100米左右,与古城保护区反差较大,缺乏过渡。
此外,历史街区保护内容单薄、内含不足;传统生活延续性受到挑战;改造压力过大,资金缺口大;文化遗产的利用、展示和宣传不够,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撑不足也是存在的问题。
新规划:核心保护区比此前扩大一倍
通过反思,新的规划中,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的面积均比此前扩大一倍左右。
此次规划强调历史城区、历史地段用地功能的复合化,强调保护名城山川形胜的重要性,提出了通过视觉通廊的控制和“水城、绿城、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来突出名城山川格局的历史风貌,按照市域、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进行保护。
在市域历史文化环境保护方面,主要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包括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平和九峰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南靖梅林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南靖田螺坑村等,规划要求以绿道及古驿道串联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各名镇名村的空间形态、传统格局、形成的总体风土环境特征、历史建筑、古桥、古井、古街等。
规划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方面,包括规划区自然山水资源、风景名胜区保护。这其中有山林生态,即九龙江、龙津溪滨江生态;滨海生态,即火山地质公园、龙海紫泥“红树林”等;花果生态,即万亩香蕉园、水仙花基地、荔枝海;旅游生态,即云洞岩、龙佳温泉山庄、东南花都花博园等。此外,还有规划区古村、古街道、历史遗址及文保单位保护,处在中心城内的漳州古城、历史街区,还包括石码古镇街区、浦南古街道、天宝洪坑古村落、龙海东园埭美古村落、古月港。
【一城六片】
中心城区名城保护规划是本次重点。名城空间格局保护,确定为“一城六片”。
【一城】
即漳州历史城区,东至延安路,西近钟法路,南至博爱道、北临瑞京路
西桥小学迁出 恢复府学用地
存在问题:随意搭盖、改建建筑破坏历史环境风貌;建筑密度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差;商业环境差,缺乏活力;交通可达性差,机动车与步行交通混杂。宋河河道周边环境品质差;公共绿地缺乏;保护区内外建筑风格迥然不同。
保护措施:区内不得进行与保护文物和古城风貌无关的工程建设,各种建设活动需严格审批;保护区历史建筑不得拆除,应保持原有的高度、体量、色彩及外观形象,进行必要修缮。道路交通规划以步行为主。
街道风貌特色保护方面,台湾路维持街巷空间尺度及红瓦双坡顶,保持原有风貌,注重建筑窗拱、柱式细部的维护。香港路重点保护两座石牌坊及骑楼的建筑形式,回复前店后坊上住宅的传统居住空间格局,维持街巷空间尺度,保护红砖白墙的整体色彩风貌。延安南路维持街巷空间尺度,对道路两边建筑进行整修,维护骑楼建筑风貌。修文西路重点保护文庙,将现有西桥小学迁出,恢复府学用地。按古城建筑风格修缮道路两边建筑。青年路重点保护基督堂、天主堂,嘉济庙碑和名宅何衙内建筑。龙眼营保护整修质量较好且相对集中的民居、结合两侧街区进行沿街改建。龙眼营与规划的滨江路(博爱道)交汇处依据道路规划要求,将空间打开,将侍王府及保护的宋代古井与街边绿地组合,修整现有石板路。
【六片】
本次规划设置六个历史文化街区,针对各自状况提出保护方案
新行街历史文化街区:东南商贸城两楼改造成广场
用地调整:将新行街两侧的竹竿厝沿街恢复商业功能,发展新的商业模式。将东南商贸城在新行街两侧的两栋住宅楼拆除,改造广场用地,作为新行街的展示入口。将新华东路与规划新柑仔市交叉口设置处设置广场用地,作为新行街的展示出口。
高度控制:番仔楼、竹篙厝等历史建筑保持原有高度街区内属于保护、改善、保留类建筑保持原有高度;规划核心保护区内建筑不超过9米;建设控制地带内高度控制区分两级:建筑不超过12米的过渡区和建筑不超过18米区。
新华东(岳口段)历史文化街区:拆除局部住房置换为道路用地
用地调整: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拆除局部居住建筑,置换为道路用地。
高度控制:古建筑、纪念性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的建筑保持原有高度,其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高度按街区重点保护区高度控制执行。街区内属于保护、改善、保留类建筑保持原有高度。规划核心保护区及建筑控制地带内建筑高度,按10米及21米两级进行控制。
东美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堪比台湾路
首次列入规划,位于龙海角美镇东美村。东美的后面街及太平街街区历史久远,其骑楼样式保留较为完好,风貌突出明显,堪比漳州市区台湾路和香港路。街区内还有“曾氏番仔楼”、“曾氏大夫第(黑烟厝)”,建筑群落选址巧妙,布局严谨,气势宏大,工艺精致,核心保护范围为10.8公顷。
芝山历史文化风貌区:集中大量历史红楼
新增规划,位于漳州市政府一带。芝山大院依山而建,芝山大道南北轴向视线通廊较好,建筑尺度适宜,大道两侧集中了大量历史红楼,周边环境绿意葱葱,风貌特点别具一格,核心保护范围为4.25公顷。
湘桥历史文化风貌区:融文化、名人、古建
新增规划,位于龙文区江滨路沿岸。湘桥有翰林第、黄氏贡元第、黄氏进士第等多处历史建筑,是一个集文化、名人和古建筑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村。核心保护范围为2.95公顷。
南山历史文化风貌区:千年寺庙留唐风
新增规划,位于九龙江南岸。南山历史文化风貌区南枕丹霞山、北临九龙江西溪,街区内包括南山寺和烈士陵园两个重点景点。此为漳州八大名胜之一,有1200多年的历史寺庙建筑群格局完整,依然保留唐代风格,是历史城区在九龙江南岸的重要延伸及对景。核心保护范围为17.58公顷。(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周杨宁 萧镇平 白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