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探寻清代官宦家族昔日荣光 漳州湘桥村“才貌双全”

来源:闽南网 2016-09-12 18:01 http://www.mnw.cn/ 海峡都市报电子版

  闽南网9月8日讯(闽南网记者 王惠敏 文/图)这里,有古厝,有名人,有文化,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这个村庄有个美丽的名字,叫湘桥。它既有颜值担当,又充满才气,人文荟萃,令人着迷。

  湘桥村坐落在九龙江畔,偎依着河道伫立于历史长河之中。2015年,漳州启动了九十九弯闽南水乡湘桥段建设项目,这里作为起点,如今即将呈现出另一番景象。站在新建的观景台上,久远的七星池重现轮廓,古朴的旅廊在一侧映衬着,古厝群就在对面,它们一同勾勒着一幅休闲闽南风的画卷。

湘桥村有官宅和民居10余座

湘桥村有官宅和民居10余座

  驻村第一书记黄景林说,湘桥历来有划龙舟习俗。今后,村里将建龙舟博物馆、龙舟基地等,让往来游客体验龙舟赛乐趣。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名人轶事,这里也将建设文化一条街,发展特色旅游。

古厝群错落 座座有故事

  自清朝至民国初期,黄氏家族先后建了“大夫第”、“翰林第”、“进士第”、“贡元第”等官宅和古民居10余座,构成了黄氏同宗官宅民居古厝群。其中,有6座古建筑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保存较完好。每座的结构规格大致相同,都是五进式或三进式。

  大夫第,即黄金钟故居。黄金钟(1662—1724年),字湘玉,号省庵,康熙年间官居杭州同知。他为官公正廉明,正直无私,政绩卓著,被敕封为奉政大夫,后因病辞官归故里,得赐“大夫第”匾。“大夫第”人才辈出,现代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黄稷堂就出生于此。

”大夫第”

”大夫第”

  这座宅第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这里最早建、最壮观的官宅之一,是典型的清代官宅建筑,属五进四天井大宅,两边有护厝,占地近五亩。门前一对雕有喜鹊、寿鹤、麒麟之类表吉祥的石鼓,历经几百年依然蹲守着。走进宅院,屋内雕梁画栋,古香古色,屋顶燕尾脊高高扬起,显其高贵。

  “大夫第”的隔壁是“翰林第”。这座宅第的第一男主角是黄金忠的孙子黄兰枝。乾隆六十年,已是举人的黄兰枝上京考进士,但终名落孙山。那么,为何会有这座“翰林第”呢?古有云:“人生七十古来稀。” 黄兰枝70多岁才考进士,时值乾隆皇帝将退位,他深感老生考举之不易,就赐予70岁以上的落榜举人为“翰林”之职。所以,此“翰林”为钦赐。

“翰林第”

“翰林第”

  奉政大夫黄金钟有九个儿子,各个出类拔萃,四个当官,五个秀才,最为出色的是老五黄天瑞。他在雍正十一年考中进士,时年30岁,后当到刑部主事,官居六品。据介绍,黄天瑞和漳浦籍清朝大臣、太子太师蔡新是同窗。当时湘桥村的小孩念书,作文、考卷集成册,请蔡新题序。蔡新在序里谈到,湘桥重视教育,重视培养子女,同窗黄天瑞之才能有过于他。

  黄天瑞在担任刑部主事时,办案很严。据介绍,当时他断案斩杀了一位皇亲国戚,雍正皇帝要见他。他误以为皇帝要降罪于他,自杀而亡,这年,他才32岁。而其实,雍正皇帝是要表扬他。或因去世得早,他的故居“进士第”虽是五进式,但较为简单,少了点气派。

  沿着古厝群再往前走,就可看到“贡元第”。这座三进式宅第的第一主人是黄宏达,是黄金钟的长子。因为是家中老大,其父到杭州当官,他得帮忙照看家中弟妹,直到其父归乡,才去应考。在乾隆八年,他考上贡元,当时已40岁。

  黄宏达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功名,还有他在教育上的贡献。清康熙年间,村里就开办私塾,黄宏达则专门从事教学工作,聘老师,建校舍,让村中子弟都接受“高等教育”。这给黄氏后人带来深远影响,也是其家族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因长期积淀,湘桥村文化底蕴深厚,文人气息自然而然代代相传。“农民讲话非常斯文,都是文绉绉的,有点文言文味道,”漳州市文史馆研究员黄昌曾在谈及湘桥印象时讲到,有些村民会用“果然”一词,这让他感到惊讶,因为这个词在闽南语中很少用。

  在清朝时期,黄氏家族是官宦世家。除了黄金钟、黄宏达、黄天瑞、黄兰枝等人,考上举人的更是不胜枚举。追溯其久远的祖先,也是大有来头。据黄昌介绍,黄氏家族的祖先叫黄天从,是宋代最后一位皇帝赵昺(bǐng)的姐夫。他的第七代后人黄国贤在明朝洪武年间到湘桥村开基,当时住在这里的并非都是黄氏。随着黄氏的势力越来越大,其他姓氏族群慢慢迁离。

“进士第“

“进士第“

流行病盛行 建有华佗庙

  在古厝群中间,还矗立着一座保存完好的华佗庙,是福建省内唯一一座。古时的湘桥村经常有流行病发生,天花、鼠疫、霍乱等,一爆发就造成很多人死亡。人们无处寻医问药,便求助于神明。

  在明朝中期,村庄就建华佗庙,供奉三国时名医华佗,当地人称“华元仙祖庙”。庙里还供奉着水仙尊王、关帝、蔡妈、夫人妈等神明,庙前、后殿则悬挂着“仙方妙著”、“声灵赫濯”巨匾。关于“仙方妙著”还有个跨越海峡两岸的故事。

古厝群中矗立着全省唯一的华佗庙

古厝群中矗立着全省唯一的华佗庙

  相传,清嘉庆年间,闽浙水师提督王得禄的兄嫂得了腹涨怪病,百般医治未见其效。因王得禄幼年父母双亡,由兄嫂一手带大,视嫂如母,对兄嫂的病情十分焦急。当部下告知龙溪湘桥有座华佗庙药签灵验后,他便派亲信到庙里求神问药。这位亲信求的药签是“柿霜三钱”,谁料在返回半路,药签被风刮走,回到厦门汇报王得禄,说的是 “砒霜三钱”。砒霜是毒药,但王得禄认为,既然华佗赐这味药,便买给兄嫂吃。没想到,其嫂药到病除。后来,王得禄亲自从厦门乘船沿九龙江畔寻华佗庙送匾答谢,亲题“仙方妙著”四字。

  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载:王得禄,台湾嘉义人,字玉峰,乾隆末台岛林爽文起事,以武举集众助官军立功,授守备,后官至浙江提督。如今,来自嘉义县的台胞会到湘桥村华佗庙朝拜,系缘于此事。

  华佗庙前尚有一株三百余年的古榕树,至今仍枝繁叶茂,榕树下有一天然石龟,多少年来一直默默地守护着这方宝地。“古榕傍绿水,石龟伴木舟”,别是一番风景,为华佗庙平添了几分画意。

追忆孩提时 水乡童趣多

  76岁的黄昌生于斯长于斯。从小在“贡元第”长大的他对于古厝,有着深厚的感情,虽已不常住于此,但常回去看看。

  “贡元第”在清乾隆年间仅有黄宏达一家,到黄昌这一代已是子孙满堂。据他回忆,在他孩提时古厝里一住就十七八户,三四十个人,两三代同住在“四合院”中。当时,他们家有4个人,有两间房,条件算是好的了。改革开放后,大杂院的每个小家庭盖了新房,才陆续搬出。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水多,玩水、划船,船有大有小,有时候划船到石码去,跟那些大人,在那边采购一些东西回来。”黄昌讲述,年幼时喝的水是从河里或九龙江挑上来的。一到夏天,他们经常游泳,抓田螺、鱼虾,有了收获,孩子们都特别高兴,吃起来也特别香。

  那时,村里的支柱产业主要是船运。文革前,村里还有烧砖窑、卖泥土等副业,人们就将砖块、泥土、石头等运到石码、厦门贩卖。如今,村庄变化大了,古厝没有人居住,保护先人留下来的建筑文化成了一种责任。在众人努力下,2007年12月,湘桥村被福建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在黄昌看来,儿时的记忆一点点的消失,是令人痛苦的事。“希望把这些古老的建筑,都好好地保存下来,留下我们儿时的记忆,一代一代能够传承下去,是非常好的,因为这些历史的积淀,古代文明、古代建筑,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他如是说。(完)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已有0条评论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漳州长泰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气排球掀起“全
  • 漳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召开2024年9月份窗口工
  • 传递奥运精神 奥运冠军李发彬现身漳浦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国庆喜游泉州 “面线糊姜母鸭很好吃”(视频)
    国庆喜游泉州 “面线糊姜母鸭很好吃”(视频)
    一串“好戏”迎八方游客 泉州提线木偶戏人气爆棚(视频)
    一串“好戏”迎八方游客 泉州提线木偶戏人气爆棚(视频)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习近平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作出重 下降25个基点!LPR迎来年内第三次调整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 以色列再对黎巴嫩密集空袭 真主党对以发 联黎部队指责以军蓄意拆除其瞭望塔 柯文哲在看守所,其父病危在加护病房,沈 民进党明年恐推“大罢免潮”,游淑慧:国 韩国瑜卢秀燕是国民党的“两个太阳”?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