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10月26日讯(闽南网记者 张韩丰)偌大的工作室内,水墨丹青,古意纵横。一砚浓墨,一杯浓茶,足以使他沉浸在自己的书法天地间,无法自拔。
他叫沈惠文,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漳州画院院长。多年来,他的书画作品频频出现在国内各类评奖台上,获得众多荣誉。
如何在“书道”中开拓?又有哪些独到见解?今日,记者与沈惠文进行了一次近距离的对话。
“书法更贴近人性”
在漳州市区的胜利路上,寻一隅偏安,沈惠文的工作室藏身其中。刚走进工作室,映入眼帘的便是堆成小山的书画作品,不用说,这些都是沈惠文日夜练习的手稿。此刻的他,陶醉在笔墨之间,仿佛一点也没受外界打扰一般,直至作品完成。
在氤氲茶香中,沈惠文逐渐打开了话匣子。今年50岁的沈惠文,来自书画之乡——漳州诏安。他6岁起开始学习书画,青年时代便以精通灵变的王铎书法名扬书坛,而后又博涉傅山、徐渭、祝枝山诸家。历经40余载的不断探索,在传统的中国书画印及当代水墨艺术创作研究方面,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在艺术之路上,沈惠文始终在深入思考并多方探索。譬如对书法创造,沈惠文认为,书法和音乐的创造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属于最天籁、最人文的产物。“唯一的区别是,音乐更贴近自然,书法更贴近人性。在书法艺术成长道路上,书法会融入你的血液、注入你的灵魂深处。”
谈话中,沈惠文娓娓道来,言语间透露着他对书法的思考与智慧。他说,书法是中国独特的传统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学习书画,不仅仅是学习一门艺术,它会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与自我的性情、生活深入融合。
“在书法创作过程中,便是人与字结合的过程,会达到忘我境界,化作纸上神韵,真正达到一种从容淡定、宁静致远的状态。”沈惠文若有所思,他说,“字如其人”,书法作品中深藏着个人的喜怒哀乐、胆识才情、人格风范。因此,一个字的一撇或者一捺,便能彰显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气质性格。
正因为有如此境界,沈惠文的狂草,所带来的视觉体验,已经不是观看书法,而是一种情境,一种情怀。正如中国书法院院长王镛教授所说,沈惠文显然不愿作小家碧玉似的低吟浅唱,也不屑矫情造作的无病呻吟,其沉着酣畅的笔墨欲表现一种积极的向上精神和元气淋漓的生命气象。
深受沈耀初启发
作为一名文化使者、当代杰出的书画名家,沈惠文所作大写意山水、花鸟画,雄浑阔大,豪放飘逸,造就其自成一派的艺术魅力。
殊不知,在研习书画艺术的道路上,沈惠文深受国画大师沈耀初的启发。
“那是沈耀初第一次回诏安老家办展。”沈惠文回忆道,当时读初中的自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参观了国画大师沈耀初的画展,由此深受触动。“画展就在我们诏安的古街,三米宽的小巷,一间老旧的诏安文化馆里。”沈惠文说,“画展上有一幅《古梅八哥》,对我影响很大。其实,他还没从台湾回来办展前,我就已经喜欢他的画儿了。花鸟画,我喜欢沈耀初。山水画,我喜欢黄宾虹。”
谈到沈耀初,沈惠文毫不吝惜地评价道:“沈耀初的绘画,可以说达到了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是福建绘画史上最有深度和最有高度的艺术大师之一。”
但仍然有一些误解的声音出现。“如果说,沈耀初的代表作仅限于鸡,那这样的观点就太狭隘。”在沈惠文看来,没有读懂沈耀初,就不是真正读懂诏安画派,乃至闽派文化。
对于闽派文化的认识,沈惠文这样解释,闽派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强调闽派文化,事实上也是强调民族文化。“致力闽派文化传承保护,是我们艺术家的职责。”沈惠文说。
为传承保护闽派文化,沈惠文立足本职工作,立足福建文化与生态,在做好书画的策展、创作研究的同时,组织了多场有全国影响力的书法交流活动,还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足以可见,不论是写字,画画,还是文化研究,沈惠文始终保持着一颗赤诚之心,在艺术拓荒者的道路上奔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