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8月17日(通讯员 黎斌 陈绛 闽南网记者 梁政 文/图)“谢谢你们帮助我们渡过难关!”8月16日上午,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将一面写着“大义伸援手、共同战疫情”的锦旗,送到了第909医院援宁核酸检测医疗队5名队员的手里。
从7月27日至8月15日,历时20天,来自漳州第909医院援宁核酸检测医疗队5名队员,先后两次转场,从南京中风险的建邺区转到高风险的江宁区,圆满地完成这次一线抗疫援助任务。
5名队员至今还清楚地记得,7月27日当天早上6点许,他们急匆匆地踏着台风“烟花”,从漳州出发,当天下午3点许到达南京驻地。因情况紧急,队员们快速报到完,也顾不上休息,立刻赶往工作地——火眼实验室参加培训,熟悉场地和了解工作流程。由于火眼实验室主要承担大规模的人员核酸筛查工作,感染风险较大,队员们深知,要想完成好任务,必须首先保护好自身安全,严格遵守各项防疫要求。
记得第一次进入火眼实验室时,尽管5名队员已经有了一些心理准备,但置身其中还是有些惊讶。要知道,这种大规模的流水线操作方式,跟常规医院的检验操作是完全不一样的。队员们第一次接触时显得很不适应,当天晚上休息时间,5名队员心有灵犀地凑到了一起。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他们反复模拟完整的检测流程,并针对失误部分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次日,按照模拟流程,从标本的采集、送检、拆包、编号、加样、提取和扩增,再到最后的数据分析、报送,完全按照“实战”的要求和标准进行。看似简单的消杀和环评过程,其实有三个步骤。首先,对所有的仪器、台面按照次氯酸、纯水、酒精、纯水的顺序擦洗。其次,对空气消杀。再有,放置采样管进行环境采样。每天忙碌下来,5名队员都是超负荷在透支体力,可一想自己多付出一份努力,就能为抗疫早日胜利争取时间,大家又会像打了鸡血一样,把疲惫抛诸脑后,一项接一项地完成检测工作。
8月3日上午,5名队员突然接到当地指挥部命令,要求尽快转场到疫情严重的江宁区进行支援。接到通知后,队员们快速打包行李赶赴支援地江宁中医院。此前,江宁中医院每日的核酸检测工作量比疫情暴发前大大增加,最高峰达到了二三十倍,支援队员的到来,犹如雪中送炭,因为江宁中医院的核酸检测模式和流程基本上跟在漳州工作时一样,只是外部环境和检测标本风险更严峻,所以稍微熟悉一下,队员们很快跟支援医院的医务人员配合默契起来。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5名队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与病毒标本零距离“接触”,队员董剑很形象地举了个例子:平常拧矿泉水瓶能随意拧,可她们打开样本采集管的盖子却不仅要快,还必须拿得很平稳,这是因为“开盖力度大了会形成气溶胶,造成实验室环境污染,甚至会让安全柜内的样本交叉感染,严重的还会影响检测结果。”
据悉,5名队员将在南京当地隔离一周后返回漳州,衷心祝愿他们能早日平安归来。借此机会,也向战斗在抗疫一线的第909医院援宁核酸检测医疗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