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1月12日讯 漳州明确了新一轮菜篮子建设的目标,记者昨日从市政府获悉,漳州已出炉统筹推进全市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将进行三方面工作,一是推进“菜篮子”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在全市乡镇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三是建立全程质量追溯体系,按照“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要求,制定追溯体系地方标准,完善追溯体系管理信息共享平台,试点推进、示范带动,加快推进种植业产品、动物产品和部分水产品从生产源头到产品上市前的全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
在提升农产品流通方面,漳州将继续实施集贸市场升级改造,推进“农改超”,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菜市场,支持在龙海市、东山县高起点建设水产品综合市场。此外,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支持粮食经营企业、商业零售企业、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设立平价商店。
为达成目标,漳州市政府将加大设施农业投入,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园艺生产示范基地,同时推进畜牧业发展。
生猪产业,做好龙海、漳浦、南靖、平和县等猪肉优势产区的规划建设。“十二五”期末,全市生猪存、出栏数不少于240万头和355万头,规模生猪养殖占90%以上。龙海、漳浦、南靖、平和的生猪存、出栏数占全市60%以上。
禽蛋产业,重点规划建设龙海(蛋鸡、蛋鸭)、南靖(肉鸡、肉鸭)、长泰(肉鸡)、漳浦(水禽)和诏安(水禽)等禽肉优势产区。“十二五”期末,全市禽蛋产量不低于2420万公斤,家禽出栏不少于3838.5万羽,标准化规模健康养殖比重占规模养殖场的85%以上。
水产品养殖上,重点建设龙海、云霄、漳浦、诏安、东山5个水产品优势产区。“十二五”期末,全市水产品总产量不少于163.5万吨。推进“科技兴渔”,建设湾外海域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标准化养殖基地等现代渔业模式,重点构建罗非鱼(龙海、漳浦、内陆县)、巴非蛤(云霄、东山、诏安)、鲍鱼(漳浦、东山、诏安)、南美白对虾(龙海、漳浦)、石斑鱼(漳浦、东山)、花蛤(漳浦、东山、诏安)产业带等6个优势产业带,重点建设鲍鱼(漳浦、东山)、海水虾类(沿海县)、青蟹(云霄、漳浦、龙海)、海水鱼类(漳浦、东山)、泥蚶(云霄)5个养殖基地。
“菜篮子”建设目标(至“十二五”末期)
全市城镇菜地保有量不少于0.62万公顷,按城镇消费人口计算,人均不少于20平方米;
城区蔬菜自给供应量不低于22.568万吨,自给率达到40%以上,其中叶菜类自给率达到80%以上;
城区猪肉自给供应量不少于5.66万吨,自给率达到50%以上;
城区蛋品自给供应量不少于1.70万吨,自给率达到30%以上;
产品质量安全主要指标抽检合格率争取保持在9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