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荫棠
辛亥革命时,他参与组织领导漳州的光复义举,骑白马,挥旗,宣告漳州进入民国
说起祖父施荫棠的革命事迹,施正渊依然心潮澎湃,在其编写的《施氏轶事荟萃》里,就有一章专门记载着施荫棠的轶事。
施荫棠生于1862年,清光绪十年(1884年)举恩科贡元。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施荫棠痛心疾首,痛骂清政府,毅然于当年远渡重洋寻求救国道路,于1907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他与同盟会员宋闪庆、陈兆龙、林者仁等于11月10日组织领导漳州的光复义举。
1911年11月11日,施荫棠率领石码农民武装400余人,乘篷船由浦头港登岸,进驻新行街。12日清早,施荫棠骑在一匹高大的白马上,腰佩宝刀,挥舞旗帜,指挥农民武装在漳州主要街道上游行,一路宣告:“漳州光复了。安民!安民!各行各业,照常营业!”在嗒嗒的马蹄声中,漳州告别帝制时代,进入了民国。
漳州光复后,军阀割据,政治复杂,施荫棠弃政从教,于1924年应聘任福建省八中(漳州一中前身)校长,1925年任漳州国学专修学校校长。
弘一法师
这位传奇人物为新行街带来了传奇色彩,在这里的5个月间,他弘法、宣讲,与施家的来往最为密切
这新行街,更富有传奇色彩的,莫过于与近代著名高僧弘一法师的关系。
时光若倒退70多年,就能看到一位慈善的老僧常走在新行街上,他就是著名的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先后培养出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1938年5月4日,也就是厦门沦陷前4天,弘一法师应施家及漳州诸多佛教徒邀请,离开厦门,来到漳州。弘一法师一开始居住在市区的南山寺,后来住在新行街附近的祁保寺。弘一法师亲书一匾,谐音将“祁保寺”改名为“七宝寺”。
弘一法师居住在七宝寺期间,与施家的来往最为密切。施正渊回忆,他与施家各兄弟,均奉祖父施荫棠之命,轮流为大师送香茗、水果、豆饭。
而随着工人亭的改造,作为弘一法师故居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七宝寺已经不在(原位于新行街支巷工人亭25号)。
弘一法师在漳州弘法5个月,宣讲《佛法大意》与《阿弥陀经》,一直到10月才到泉州安海。到安海后,他给施家写信,回顾在漳州的日子。
如今,新行街内少有人知弘一法师曾在此街住过;而施家老宅内曾经的光辉岁月,仍在历史的画册中被封存并不被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