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仔楼
这座3层结构、500多平方米面积的西洋建筑,独具异国风情,也见证了漳州革命大事
据漳州市志记载,清康熙乙亥三十四年(1695年),福建陆路提督蓝理,眷念年轻流浪时与柯彩等五人结义,寄居浦头大庙,常得到浦头人的周济,发迹后募集巧匠民工,筹资修建浦头大庙,并将庙所在的这条乡间小道拓宽为平坦笔直、十米宽、百米长车马可通行的街道,这条街的上段即为今天市区的新行街。新行街东西走向,长约三百米,至114号对面的邦桥仔通道终。为何会取名“新行”,目前已无从考证。
从漳州市区新华东路拐入新行街,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西洋建筑风格的“番仔楼”。它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是当时旅居印尼苏门答腊的华侨陈顺筹返乡而建(近于西班牙,漳州人把“洋”称“番仔”,故“洋楼”就俗称“番仔楼”。)。该楼为三层结构,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主楼地板砖均为从南洋运回的花砖,至今完好无损。主楼四周有400多平方米的花园,筑有花台、水池,栽花植树。
在这独具异国风情的番仔楼里,也曾发生过一起见证漳州革命的大事。民国37年7月,中共闽中地下党员陈列接受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任务,到漳州组织中共漳州工委会,陈列抵漳后,在这里举行成立大会。而今,这座番仔楼也成为中共漳州工委旧址。
竹竿厝
其中最著名的为施厝,进深67米,施氏家族的轶事,无不让后人景仰
新行街上,沿街两排老式平房,窄而细长,肩并肩紧挨,整个建筑看起来瘦长多节,仿佛一根根竹竿,漳州人称之为“竹竿厝”。这里,最著名的竹竿厝要数施厝。
施厝建筑群进深67米,由西至东,从78号至112号,并行排列着六组结构相似却又相对独立的民居,坐南朝北,面阔共69米,住的人家都属同一个宗族。他们的祖先河南籍校尉施光缵,于669年跟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建漳。从此,施家人在漳州繁衍生息。施氏的发达,是从十世祖施开先以后开始的。施开先的三个儿子调培、调赓、铭亭,读书博取功名,其中次子调赓1883年进士及第,入翰林院。之后,施氏诗书传家,人才济济,社会地位大大提高。1904年,大清王朝在漳州府举行的最后一次科考中,录取秀才32人,其中4人是施家子弟。
新行街102号,施家老宅。这座施家老宅建于清道光年间,为新行街古建筑之一,2003年挂牌为漳州市文物点,而中堂已辟为“施光缵纪念堂”。
现年83岁的施正渊老人,就是在这间老宅出生,并度过了儿时、青年的时代,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搬出老宅,住到单位宿舍。“新行街的施家,是个大家族,据去年公安部门的户籍调查,从新行街走出的施姓子孙有900多人。102号老宅里出了3位名人:爱国志士施荫棠、开辟闽南公路的先驱施大鎏以及画家施香沱,92号施家老宅则出了翰林院庶吉士施调赓”。施荫棠正是施正渊的祖父。施正渊虽已年迈,但从地方志办公室退休后,还一直致力于修补家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