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发布了《漳州市水网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衔接省级水网规划及市水利“十四五”水利建设专项规划,计划到2035年,漳州市现代化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基本实现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立漳州现代水网体系。
《规划》提出,漳州将按照“贯通西南、统筹山海、北水南引”的思路,构建“三枢四廊、二区两带”的漳州水网总体布局,其中“三枢”为峰头、南一、北溪水闸等3座大型水利枢纽;“四廊”为九龙江、东溪、漳江、鹿溪等4大主要江河;“二区”为北溪区域网、峰头区域网;“两带”为博平岭—戴云山脉生态涵养屏障、入海河口及近岸海域生态防护带。
据悉,漳州水网将以自然河湖水系为基础、以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以调蓄工程为节点、以智能化调控为手段,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重点,统筹谋划“纲、目、结”布局,集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修复、水文化传承发展等功能于一体。
防洪减灾是根本。《规划》立足县级以上城区防洪体系基本形成的基础,针对流域中上游洪水调蓄能力短板,以及局部存在防洪薄弱地带等问题,以九龙江、东溪、漳江、鹿溪四大流域为重点,规划“上蓄、中治、下挡”的防洪体系。防洪体系的建立包括防洪水库建设、防洪(潮)减灾工程和治涝规划三个方面。
完善供水有保障。2021年全市总用水量21.63亿立方米,预计2035年全市总需水量将达26.50亿立方米。针对蓄水工程占比低、部分县区供水安全保障不足等问题,《规划》提出“山海共济、内引外调、河库互连、多源保障”的思路,构建“一横两纵三枢多连通”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可满足203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
生态治理是重点。《规划》提出,要围绕河湖生态系统保护治理从面的稳步好转迈向质的显著提升,打造“一屏一带四廊多点”的漳州水生态修复网。“一屏”为博平岭—戴云山生态涵养屏障;“一带”为入海河口及近岸海域生态防护带;“四廊”为九龙江、漳江、东溪、鹿溪为主体串联的山区与河口生态系统;“多点”为重要湿地、水源保护区、大中型水库共同组成的点状生态斑块。在具体规划中,《规划》明确了水源地保护、河流生态廊道建设、重要湖库系统治理、入河海口与城市河网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文化水经济建设等六大工程。
数字管理是支撑。《规划》明确,基于省级数字孪生水网建设框架,漳州将推进市级水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漳州将按照“一设施一平台N应用二体系”的总体框架,对物理水网全要素和建设运行全过程进行数字映射、智能模拟、前瞻预演,逐步建设漳州数字孪生水网。“一设施”为信息化基础设施,“一平台”为数字孪生平台,“N应用”为水网调度运行应用,“二体系”为网络安全体系、保障体系。此外,还将建设“掌上水利”APP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现有水利系统和数据的全面融合、一网通晓、一体监管。(记者 刘健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