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举行的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工作。连日来,我市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表示要牢牢把握共同富裕这一本质要求,“一盘棋”统筹推进,“一股劲”奋勇前进,“一条心”多方共进,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走前头,积极探索共同富裕的漳州实践,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们将以交通、能源、产业、物流、文化融合等‘五大枢纽’建设为主抓手,抢占区域发展先机,着力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走前头。”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张永金表示,市发改委将加快推动漳汕高铁、R1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具备公、铁、水、空“四位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着力抓好近海海上风电和闽南外海浅滩海上风电基地等项目,推进漳州核电、集中式光伏、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同时,将围绕“三头六臂”产业抓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古雷炼化一体化二期等项目建设,做强深远海养殖、临港工业等产业,加快推进国家冷链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力打造产业发展“四梁八柱”,助力漳州加快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
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王添文表示,全市海洋与渔业系统将认真按照全会部署要求,深刻把握“山”与“海”的关系,强化陆海统筹、密切陆海联动,控近推远发展深远海养殖,积极拓展山塘、水库立体化养殖空间,加快建设海上“种养加”一体化产业园试点,构建种养结合、加工升级、产品升值的全产业链体系,推进水产精深加工业提质增效。同时要深刻把握“发展”与“保护”、“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持续完善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协同联动机制,推进海洋碳汇试点示范,深化海上船舶安全整治,严厉查处非法捕捞等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建设更高水平“海上漳州”。
在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勇琦看来,要加快建设滨海一号风景道、做优海洋蓝文旅带,围绕“圆山计划”推进名医进景区项目、做强生态绿文旅带,完善“520”土楼文旅圈、做深土楼韵文旅带,以漳州古城辐射带动一批景区街区良性发展、做好古城风文旅带,推动红色景点创建成为A级景区、做透闽南红文旅带,积极探索特色文旅资源价值实现新路径。“在用好‘山海’资源的同时,我们还将聚焦旅行社、导游、涉旅经营服务单位等重点领域和东山滨海、南靖土楼、漳州古城等重点区域,深入开展文旅市场专项整治,多措并举打造优质旅游环境,推动文旅经济发展成果共创共建共享。”杨勇琦说道。
市住建局城建科科长罗志坚表示,坚持区域差异化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重点要从城市活力能级、发展能级、安全能级、宜居能级、畅通能级、服务能级等方面推进中心城区能级提升,在做实项目盘子、做精标杆样板、做优服务保障等方面持续推动县城做大做强,全力加快城乡路网完善、排涝能力提升、海绵型公园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等民生实事项目落地。同时,要结合城市地下管网设施建设改造系统性实施方案推动燃气、排水、供水等地下管网建设,提高城市安全韧性,加快推动县(区)实施片区更新、社区更新、污水提质增效等省级样板工程,以点带面提升城市宜居品质,继续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我们将锚定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积极实施‘三强化’举措。”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强化政策协同,落实国务院稳就业新政策,加大岗位挖潜扩容,发挥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在就业创业中的重要作用;要强化服务创新,升级“漳州就业1580”平台,运用AI算法提升人岗匹配精度,依托“就业夜市”“就业轻骑兵”等特色载体,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要强化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以“田园都市、文化名城”为着力点,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跨区域劳务协作,建设一批高质量创业孵化基地和“漳字号”劳务品牌,推动就业政策精准落实、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服务持续完善、就业质量稳步提升。(漳州融媒记者 蔡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