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协作,山海情深。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论述,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强化德育功能,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有力推动“大思政”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扎实落地,促进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月28日至31日,海原县教育体育局与漳州市小学科学方绿珍名师工作室联合开展“闽宁携手,共研大思政教育主题下基于小学科学生命关怀实践教育,助力预防校园欺凌”的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专题讲座、课堂教学和课堂点评。我县线下主会场设在海原县第二小学报告厅。漳州市小学科学方绿珍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漳州市(芗城区、龙海区、招商局开发区、长泰区)等多地科学教师和海原县小学语文、科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全程参与了此项活动。
10月28日上午,活动在漳州市龙海区教育局副书记陈昌安和海原县教体局副书记赵建华的致辞中拉开序幕。陈昌安副书记指出,本次活动创新了送培送教模式,既是漳州小学科学方绿珍名师工作室送培送教,又是“闽宁携手共研大思政教育主题下小学科学生命关怀实践教育”研讨,活动贯彻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精神理念,对助推“大思政”落地、促进思政与学科融合、培养新时代接班人意义重大。同时,也是闽宁两地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升的机会。陈副书记鼓励本地教师应多与名师互动,探讨小学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做贡献。赵建华副书记强调,此次跨区域联合教学教研活动旨在聚焦立德树人、聚焦课标、聚焦课堂、聚焦教师、聚焦质量等,形成资源互联互通、山川互补、以强带弱、优势共享,共同提高的教研新格局。
本次研讨共有22节展示课和讲座。龙海区蔡志华老师执教的《生物的遗传》让学生形成生物具有遗传特性的观念。长泰区杨清珠老师执教的《微生物与健康》,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利弊关系。招商局开发区的方芳、陈惠玲老师同课异构的《地下水》,则让学生惊讶于淡水资源的匮乏,引发学生对于浪费水资源行为的思考……方绿珍名师工作室的陈燕婷、李燕蓉、王雅洁等老师分别从生物的多样性、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合理开发大自然等方面,以探究、体验、讨论为主,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交流,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中形成地球生物的多样性、环境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观念,从而培养学生与动物和平相处、热爱大自然、节约资源能源的社会责任感。
方绿珍名师工作室的杨志生老师以《儿童立场的生命化科学课堂构建》来引导老师要站在儿童视角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落实“生命化教育”理念。名师工作室的林伟、杨雪丽、庄淑琴、吴哲静等老师也以讲座的方式,从不同角度来阐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海原县马艳老师在《我们的身体》的教育教学中落实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勤运动多锻炼,勤交流多沟通,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都能够得到健康发展,更好地适应现在的社会”的目标。吴正洋老师执教的《身体的运动》,引导学生认识骨、关节和肌肉,在体验、研讨中构建骨、关节、肌肉协同配合完成运动的肢体运动模型,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保护运动器官的重要性。
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方绿珍老师从“基于小学科学教育提升生命关怀能力——预防校园欺凌”“如何基于物质科学领域设计生命关怀教育”等角度来阐述生命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位置,有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实验经验,从高视角、宽视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引领,希望教师“眼中有人”,以培养生命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入手,来增强学生同理心、关怀意识及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对动物和自然尊重与关爱的观念,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行动亚洲专项基金刘晓雅总监作了《从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谈校园欺凌的预防》讲座,强调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和同理心对做好生命关怀教育的重要性,要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素养,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告知世界、参与世界,养成健全人格。
温州医科大学同一健康研究院张媛媛教授作了《课堂教育:一个特殊的表观遗传影响因素》讲座,深入探讨了表观遗传学对教育的潜在影响,强调教师应展现同理心,通过有效倾听、鼓励提问、一对一交流及创建支持环境,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发展,并强调同理心教学的必要性,提倡在日常教学中自然融入这些理念,以支持学生全面发展。
石榴花开,芬芳自来,山海情深,闽宁情长。本次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给我们搭建了一个难得的学习交流平台,让福建漳州市的各位专家、名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海原县教师同“屏”共振,共研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途径,有力推动了“大思政”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扎实落地,有效促进了我县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将会根据学科特点有效提取和融入德育元素,把小学科学生命关怀实践教育融入日常学科教学中,提升生命关怀的教育能力,深化学生对科学与生命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全面发展,为构建无欺凌、和谐的校园环境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