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池水,挡不住村民抬着神像表演的热情
叶凤舞查看族谱,介绍九龙三公相关历史
▲村民抬着陆秀夫神像踏过炭火堆,开始绕境
▲左起分别为二公张世杰、三公陆秀夫、大公文天祥
闽南网2月28日讯 长泰岩溪镇珪(guī)前、珪后两村并无杂姓,都姓叶。但坐落其间的普济岩,却供奉着“宋末三杰”,即文天祥、张世杰和陆秀夫。
为何异姓人会被村民请进叶氏祖祠,并尊他们为大公、二公、三公?“宋末三杰”又和叶氏有何渊源?而每年的正月十七,村民要抬着陆秀夫的神像在普济岩庙前水塘里,表演一场名为“下水操”的民俗活动,“下水操”到底有何意义?
每年正月十七普济岩演“下水操”
普济岩坐落于珪后村,主奉释迦牟尼佛、智慧广佛。现年81岁的叶凤舞是长泰二中的退休教师,把我们带到右侧偏殿,指着三尊神像介绍,右为文天祥、左为张世杰、中间则为陆秀夫。南宋景炎年间,文天祥取道广东,夜宿漳州开元寺,在寺庙的墙壁上写下了《驻师漳州夜宿开元寺》,他的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世人耳熟能详。每年正月十七,是村里最热闹的一天,到了元宵当天,池塘必先进行打捞,以准备两天后的“下水操”。
到了傍晚6点,村民请出陆秀夫神像,置入精装“撵轿”,用三条红布带,固定神像,由六个叶氏壮汉抬入庙前方形池塘。队伍成员由珪前、珪后各小社里推荐,表演时,壮汉们光着上身,赤着脚丫,每六人一组,抬着神像纵身跃入普济岩庙前冰冷的水塘里,在水中颠簸进退,左右摇晃,呐喊绕池而行。塘边有专人负责举火把,届时八音锣鼓齐奏,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围池而观,吆喝鼓劲。队伍共八拨依次进行,每拨绕塘三圈。
一个半小时后,“下水操”结束,司仪便在庙前炭火堆周围举行祈福仪式。由族里青壮年组成的火炬阵簇拥着陆秀夫神像,踢过火炭堆,和当年新婚的青年男子一起护送,前往龙津江江边采集火种……
“下水操”里藏故事再现英雄当年勇
既然祭拜的是“宋末三杰”,为何又只抬着三公陆秀夫在水塘中演绎“下水操”?原来“下水操”的背后竟是一个国破家亡的惨烈故事。
南宋末期,宋军在元兵的攻打下节节败退,由福州撤到泉州,后至广东厓山(今作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县南大海中)。
1278年,文天祥被元兵俘获,被关三年后,因不肯投降慷慨就义。1279年,宋军在广东崖山与元军决战中战败。护驾的陆秀夫眼看无力回天,背着年仅8岁的少帝赵昺(bǐng,南宋亦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即第九位,1278年至1279年在位,在位2年)投海而死,以身殉国。
张世杰在外围一直等待陆秀夫护皇帝脱围,等了很久没有音讯,后来遇到飓风,全部遇难。“文天祥死的时候48岁,张世杰45岁,陆秀夫44岁,所以按照年纪排了三公大小”。
叶凤舞介绍,陆秀夫殉国后第七天,数不清的尸体浮上海面,岸上百姓和渔民为了要找他的尸体,在沿岸点火烛寻找,所以每年“下水操”沿岸点火烛就是纪念当时的实况,而“下水操”就是为了模拟当年陆秀夫背负皇帝赵昺投海,不甘为俘虏,而在水中继续与元军顽强搏斗的壮烈场面,“下水操”结束后,众人举火把抬陆秀夫神像到龙津溪采集火种,也是为了再现当年百姓夜寻陆秀夫的情景。
聚居在芗城区悦港新城附近的陆秀夫后裔,其开基祖为陆秀夫的第七子,今年86岁的陆江曾写过陆秀夫的传记,他介绍他们的开基祖从广东搬迁定居繁衍于此,宗祠没有举行类似如此纪念陆秀夫的方式。
叶氏祖先敬佩三公倡议族人寺内供奉
崖山海战,这段历史发生地在现在的广东江门地区,居住岩溪的叶氏人家,远隔江门千里,为什么又会在近千年以后,仍保留着祭拜末代“宋末三杰”的习俗?叶氏祖先和这三位死去的将领,又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呢?
珪前、珪后两村原为珪塘,查阅长泰县珪塘《叶氏源流宗谱》,可知,珪塘村开基祖为叶棻(fēn),公元1254年,叶棻任长泰县尉,在任期间负责辖区差役及治安,兼收财税。为了支持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前方抗元行动,叶棻积极在后方长泰督办粮饷。而其子叶耆然在山东威海卫为了抵抗元兵入侵也壮烈牺牲。
叶凤舞称,珪塘叶氏先辈及宋代名臣“三公”的浩然气节,倍受叶氏族人的崇拜。后来,叶氏族人就将陆秀夫与另外两位民族英雄文天祥、张世杰合尊为“宋朝三君子”,又称“九龙三公”。有感于“宋末三杰”忠义,明弘治末年移建岩溪珪塘普济岩时,珪塘叶氏祖先广西恭城县令叶仪、广西桂平县令叶玭(pín),倡议族人在普济岩内供奉“三公”入庙崇祀,并每年举行“三公下水操”这种极具闽南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以表达对陆秀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凛然民族气节的崇敬和缅怀。
2008年,“下水操”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长泰县文化体育局正在为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曾炳光 戴江海 通讯员 陈金 荣肖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