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适逢国庆中秋“双节”叠加,这段时间,漳州市三角梅协会会长叶俊兴格外忙碌——由他的基地选送的三角梅在国庆期间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亮相。
这是漳州三角梅第二次在北京“过国庆”。去年,漳州的三角梅苗在北京北郎中花木中心炼苗、控花、控水等技术的帮助下克服了不耐寒的短板,成功在首都绽放。
“选送北京的三角梅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我们通过不断改进栽培养护的技术,让一株花可以呈现7种颜色,更为美观。”叶俊兴告诉记者,能够在北京亮相,有助于进一步擦亮漳州三角梅的名片。
漳州是全国最大的三角梅生产基地,三角梅种植面积达4万亩,花色品种超400种,生产专业户超1万户,从业人员3万余人,全产业链产值达2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七成。
从房前屋后的零星种植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漳州与三角梅何以双向奔赴?
“舶来品”成地标品牌
正值三角梅开花季,叶俊兴的基地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三角梅盆景,根据枝条的生长特性,他将三角梅塑造成不同的形态,颇具美感。
“三角梅原产于南美洲,大约在20世纪初才传入我国。漳州和原产地有着相同的纬度、相近的气候,有利于三角梅的种植和生长。”叶俊兴说,三角梅耐高温,喜潮湿,不经寒冻,在稍偏酸性或稍偏碱性土壤上均可正常生长;漳州地处亚热带,暖湿的季风带给三角梅良好的生长环境,一般三角梅的花期为160至230天,漳州的三角梅一年四季都能开花,扦插和嫁接成活率高达95%以上。
相适应的生长条件,只是三角梅在漳州落地生根的一个缘由。要把“舶来品”变成地标品牌,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品种。在这过程中,技术的赋能至关重要。
20世纪90年代,漳州育种家通过芽变选种与杂交育种,培育出以“红心樱花”为代表的系列品种。其中,漳红樱因花色多变、勤花性强、抗病性优,成为“漳州三角梅”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代表品种。如今,漳红樱作为“当家花旦”,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中东、欧美,成为“中国花”的代名词。随着市场的发展,漳州花农通过扦插繁育,培育出了超400种不同花色、形态的三角梅。
与此同时,通过改进栽培技术,三角梅扦插成活率从40%左右提高到95%以上,成品苗培植周期从一年半缩短为当年出圃,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如今的栽培养护技术,可通过人工干预温度、湿度、日照等条件,让花瓣的色值、饱和度、亮度、花期可控,为打开国内外市场创造更多可能。
盆栽“触网”破局
走进龙海区澄溪镇的勤缘三角梅专业合作社,只见主播李艺兵正在棚里挑选合适的三角梅,这段时间,名为“花瀑布”的三角梅盆栽在直播间里很受欢迎,他打算从这里再购买一批。
以往,三角梅是市政园林中的常见花材,在大多数的城市景观中可见。然而,2019年开始,受到疫情影响,不少展会停开,大型三角梅盆景面临滞销的局面。
如何破题?当地花农将目光瞄向了电商。
“如今,三角梅的销售模式正在经历‘洗牌’,走电商这条路,让三角梅突破了产业的瓶颈期。”勤缘三角梅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许跃麟告诉记者,伴随销售渠道的转变,三角梅的销售形态也日益多样——以往,作为市政工程苗的三角梅一株只能卖十几元,如今,根据线上客户需求把三角梅做成盆栽,价格能卖到三四百甚至更多。现在,他的花卉大棚就像一个“超市”,“超市”里有上百种不同形态的三角梅供客户选择,产品可以卖到全国各地,也能支持一件代发。
“近年来,三角梅借着电商的东风乘势而上,销量迎来了新一轮的爆发式增长,这给花农带来了新的机遇。”叶俊兴说。
大基地瞄准大市场
强品牌、拓渠道之后,漳州三角梅产业何以再上一层楼?
面对这个问题,不同的花商提出了同样的答案——打造成规模的种植基地。对叶俊兴来说,有了成规模、品质有保障的种植基地,他在寻找三角梅货源时就能有效规避产品质量不一的问题,从而维护品牌形象。
“很多主播的客户来自天南海北,他们有着稳定而广阔的客群,花卉就怕货不对板,所以我要保证从我的货盘出去的三角梅苗都是符合标准的,这样才能把供应链做大。”许跃麟坦言,基地为花农提供充足的用地、设施;花农带着苗种进驻,统一管理、统一养护;主播可以在基地直播,更直观地看货、更快捷地出货……
位于漳浦的东南花都三角梅精品种苗基地,正在按此思路进行尝试。
在基地占地10亩的温室大棚里,一排排蟹盘整齐码放,里面是高度相同的三角梅苗,主播拿着直播设备穿梭其中,向屏幕前的客户展示着不同品种的花材和保养方式。该货盘可以保障50万株的三角梅苗存放。
“漳州的三角梅品种丰富,产业链完善,我们在场地、配套上提供支持,来助推产业规模做大;同时,借助花博会的品牌效应,能够给三角梅带来更多的引流推广。”东南花都公司总经理郭彦旻告诉记者。
“以往,也会有大体量的花卉主播来寻求合作,但是我们的供应量没办法保障他们的需求,如果是临时从其他散户手里面收,工作量大不说,品质也难以保障。有了大基地的支撑,能够保障大批次的花苗供应。”东南花都三角梅精品种苗基地负责人许钊航说。(报业集团记者 杨凌怡 通讯员 陈子川 郑毅红 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