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秒有2包500张的A4纸从这里下线;造1吨纸用5吨水,水耗仅为国家造纸业用水定额中“领跑值”的一半;通过“卖碳”5年获益近亿元……
最近,总投资220亿元的联盛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一期在漳州赤湖工业园全面投产。一向被视为“吃水用电大户”的纸业企业,通过林浆纸一体化步入高效节能时代,更将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这正是我们一直遵循的发展理念。”联盛浆纸(漳州)有限公司总经理薛荣军表示,作为国内规模较大的造纸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基地,联盛浆纸以年产390万吨的产能,与上下游企业一起联动,努力改变区域造纸产业格局。
破原料之困:从“卡脖子”到“手中有粮”
走进联盛公司的原料场,深浅不一的木片堆成一座座小山。传送带自动把木片送往生产线,转换成造纸用的木浆。车间里,一卷卷白卡纸飞快成型、分切,通过传送带直接送进智能仓库。
“国内森林覆盖率在提升,但树不能随意砍伐,适合造纸的木头还是紧缺。”薛荣军表示,过去做包装、纸品的原料,大多从国外进口。
进口原料不仅成本高,价格还经常大起大落。如何用更具性价比的原料,稳定地产出高质量纸浆?现实压力,逼着企业往产业链上游找答案。
破解之路始于“十四五”期间的技术突破。企业经过反复试验,成功用性价比更高的杂木片替代了传统桉树木片。“换木片并不简单,整个生产工艺都得跟着变。”薛荣军解释,“就像厨师换新食材,我们也得调整‘火候’和‘调料’,才能用好杂木。”
新“食谱”的效果立竿见影:使用杂木后,不仅每吨浆料原料成本降低15%,由于纤维质量提升,成品纸的强度指标反而提高了8%。不过,对于联盛而言,单点的技术突破还不够。
“全会指出,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对我们企业而言,就是要在变局中开新局,构建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闭环——自己种树、自己制浆、自己造纸。”薛荣军表示,“未来,企业在上游参与造林,自己‘种’原料才是长远之计。”
在中游,联盛公司已建起大型浆厂,攻关清洁制浆技术,实现从“一棵树”到“一包浆”全程可控;在下游,企业则拓展纸制品加工,完全消化自家产能,让产品增值。
“造林、制浆、造纸”这三个环节整合起来,不仅节省成本、扛住市场波动,更让企业从“生产者”转变为“资源管理者”。“现在我们不光造纸,还能合理调配资源,创造更多绿色价值。”薛荣军说。当国际市场风浪来袭时,这条企业自主掌握的绿色产业链,就是最稳定的“压舱石”。
闯循环之路:从“高耗能”到“点绿成金”
高耸的烟囱、刺鼻的气味,这是许多人对造纸厂的固有印象。然而在联盛公司,眼前的景象却大有不同。
原料场内,剥下的树皮、锯下的木屑正通过密闭管道,经由生物质锅炉转变为驱动工厂运转的“绿色煤炭”;燃烧后留下的粉煤灰和炉渣,则由一辆辆密封罐车运到附近的水泥厂,加工成为建筑材料。即使身处污水处理区,空气也十分清新,几乎闻不到异味。
“我们采用密封发酵装置,把污水里的有机污染物转化成沼气。”联盛浆纸外联部高级经理杨聪渊解释说,经过多道工序处理后的废水,可以直接流回生产线再次使用,重复利用率在96%以上,远优于清洁生产的一级水平。“净化之后的沼气还能作为锅炉燃料,一点都不浪费。”
循环利用,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省钱,逐绿前行的企业,却把目光放得更远。
“学习全会精神时,‘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大启发,不仅引导我们省钱,而且更能赚钱。”杨聪渊口中的“赚钱”,指的便是出售碳汇。
国家为发电企业设定了煤耗基准线这一“及格线”,即每发一千瓦时电消耗305克标准煤。如果企业技术落后,实际消耗超标,就需要花钱购买配额。而联盛凭借热电联产技术,每千瓦时电煤耗控制在280克左右,远低于“及格线”。省下来的配额,就成了可以出售的“碳资产”。
“从2021年全国碳市场启动到现在,公司累计节省下的碳配额,销售额已经接近1亿元。”杨聪渊说。
领先的科研能力,亦体现于优越的品质。在生活用纸生产车间,杨聪渊拿起一张刚刚下线的普通纸巾,放入水瓶轻晃,柔韧的纸张迅速溶为白色纸浆。“这款产品创新性地采用纤维缠绕工艺,实现纤维间更加紧密的物理缠绕,遇水可迅速溶解,更加健康环保。”杨聪渊说,行业竞争已经不再是拼规模,而是拼科技。一点点的品质提升,都可能带来显著效益。
为布局食品包装、医疗用纸等高附加值特种纸,填补华东地区的高端纸种缺口,在年产390万吨的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之际,联盛紧接着启动了557万吨扩建项目的前期工作。这一计划背后,是地方政府与企业的深度协同。
“为贯彻落实全会提出的‘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园区正同步推进项目扩建的控规和规划环评调整工作。”漳浦县赤湖工业园管理中心副主任朱辉龙表示,政府将对项目用地、用海等指标实行应保尽保,并加快推进将军澳码头建设,助力企业产品直通国际市场。
“全会强调,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稳住经济基本盘,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这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杨聪渊介绍,“目前仅林浆纸一体化一期项目,企业用工量已达5500余人。”
攀价值之巅:从“卖包装”到“卖方案”
随着上下游造纸企业通力合作,福建本地造纸产业链逐步完善。白卡纸、文化纸等以往依赖外省引进的品类实现本土化供应,规模化生产带来成本降低与品质提升,对下游的包装、印刷等企业形成有力支撑。福建桥南实业有限公司就是受益企业之一。
“优质客户会逼着你进步,这种成长最扎实。”桥南实业董事长阮慧渊向记者展示了一个特殊的茶叶盒:只有扫描盒身上的二维码,才能启动专属的泡茶机。“我们开发的高端防伪纸,用技术为品牌筑起一道护城河。”他说,过去,客户怎么说,企业就怎么做;如今,他们主动成为客户的“陪跑者”,从设计到销售全程参与、一起成长。
在阮慧渊看来,包装企业是“消费品的天气预报员”。“七分材料、三分设计,先选好纸,再做创意,绝不为好看牺牲实用性。”他表示,公司在材料上选用环保材料,造型上则采用类似折叠伞的便携设计,大大节省仓储和运输成本。这些环保创新,为桥南实业打开了诸多国际一线大牌包装需求的大门。
顺应当下“理性、环保、小而精”的消费理念,桥南实业推出通用包装模式。“过去一个茶叶礼盒成本30元,现在通过简约设计,3.5元就能做出同样精美的包装,月产近8万个,使得客户年成本下降超20%。”阮慧渊说。
从“卖纸张”到“卷包装、卖方案”,漳州绿色纸业与高端包装产业链正以创新为刃,劈开同质化竞争的迷雾。2024年,漳州造纸业和纸制品业(含绿色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9%,增速位居各产业前列。
“我们以联盛项目为龙头,构建‘浆纸—包装—印刷’产业链,打造百亿级绿色纸业产业集群,还将聚焦高端木塑材料,打造一条更长、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漳浦县委书记陈爱棋表示,展望“十五五”,当地将依托古雷石化产业优势,聚焦延链补链强链,接入精细化工、新材料、染整等领域,让“龙头带动+集群发展”模式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强劲引擎。
记者 苏益纯 通讯员 林惠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