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苏对侨批爱不释手
29年前首次收藏侨批,他花掉一个月的工资;为收集一批“天一”侨批,他将家里准备过年的钱掏出来……他就是漳州市集邮协会会员苏通海,凭借收集的《福建闽南侨批(1906-1949)》,2011年曾应邀参加在杭州举办的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并获银奖。如今,年过六旬的他,盼望“闽南侨批”可以成功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第一次收藏侨批花了一个月工资
家在漳州市区的苏通海,收藏侨批已有29年的历史。当年,他在华安水电站工作,他的师傅是一名马来西亚归侨,通过师傅的引见,他认识了一名老华侨,后来他们经常一起到他家做客。老华侨1919年漂泊过海,到印尼雅加达谋生,1934年干起水客营生,每次信札带回国内,就走乡串户分送侨批,代写回批,并把新客带出大山,投奔海外。老华侨在海外艰辛创业,对祖国亲人的关心与眷念,深深感染了年轻的苏通海。由此,他对侨批、水客、回批这些与侨批相关的业务流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萌发了收藏侨批的想法。
1984年,苏通海淘到了第一封侨批,喜不自禁,从此迷上侨批收藏,一发不可收。这封经汕头、诏安、东山辗转投递到西埔“可园茶庄”的侨批封,花了他54元,相当于当时他整整一个月的工资。这一封颇为少见的东山侨批,他一直珍藏着。
已收集300多封每封都精心保存
在收藏中,苏通海发现,1892年由福建龙溪县流传社(今龙海角美流传村)郭有品创办的天一信局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经营时间最长的早期民间侨批局,该局有专门的国际汇兑网络。2002年,苏通海第一次淘到天一信局侨批,这让他欣喜若狂。此后,只要碰到不同分局和不同戳记的天一侨批,他都会想办法收购下来。有一年春节将到,漳州一连出现了几封天一侨批,得知这一消息后,他毅然把家里准备过年的钱都拿出来,除了留给母亲的红包钱外,全部用来买下这几件侨批。
苏通海对侨批收藏非常专注,经过近30年的积累,他至今已收集到300多封珍贵的侨批,成为漳州市侨批收藏最多、最齐全的人。对这些侨批,老苏爱不释手,精心保存。他把每封侨批装帧在一张卡片上,标注上该侨批的来历以及要点和特点,然后用塑料薄膜密封起来。
盼侨批成功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寄回国内的“银信”,其中绝大部分附有家书并有回批。老苏说,侨批是华侨史的珍贵文书,它不仅记载着海外华侨对祖国的拳拳之心以及对乡土、家属的眷顾之情,同时也承载了国内侨眷对旅外侨亲的牵挂与思念,就这个意义而言,侨批可谓是海外华侨与祖国乡土眷属的“两地书”;侨批还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书信互通,它还包含了侨乡与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看,侨批已融会了中外商业互通、邮传驿递、金融汇兑等诸多史学要素。更为难得的一点,就是侨批所涵括的这些要素,都是自然和真实的历史记录,是未经后来人工刻意雕琢过的“史信”。因此,侨批可以说是中国“20世纪的敦煌文书”。
他说,闽南侨批作为一档闽南民间文书,真实地记录了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史实,收集、释读闽南侨批,是一项很亲切、很诚挚的家书整理和研究工作。作为侨批迷,他盼着侨批能像漳州土楼一样,可以成功申报“世界记忆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