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4月24日讯 漳州银行业消费者保护集中宣传周昨日启动。活动要求银行主动公开投诉渠道,让大家明白消费。
昨日,记者采访了一些银行、漳州银监分局的相关人士。他们梳理出目前银行主要的三大消费陷阱,并给出应对方法。这三大陷阱分别是隐性收费、理财产品收益猫腻、银行保险概念混淆。
本报同时联合漳州银监分局、漳州市银行业协会推出“体验银行明白消费”活动,如果您在银行遭遇消费不透明、潜规则,或投诉无门等情况,请拨打海都热线通968111,或在新浪微博@海峡都市报漳州新闻。
陷阱1:银行隐性收费
陷阱:业内人士介绍,银行收费项目多,同样的项目,不同银行收费标准还不一样。某些银行在收费过程中并未表明,从而将成本转嫁到储户身上。比如查询账户详单,有些银行不收费,有些银行却每次收取20元。
应对方法:遇到这种情况,消费者可以要求银行公示收费明细。根据银监会的要求,银行服务价格应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各项服务必须“明码标价”。
陷阱2:
理财收益藏猫腻
陷阱:不少银行将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代替”实际收益,制造高额回报的假象。此外,还有银行将风险由客户担,超额收益归自己,其特点包括,多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类型产品,注明最高收益,在产品说明上明确标出“超额收益部分归银行所有”,但并没有对产生负收益的情况作出说明。
应对方法: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前,一定要弄清产品的风险类型。分清是保证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还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保证收益型产品风险相对较小,而且一般都能实现其承诺的收益率。而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风险较高。它除了不保证投资者一定能获得预期收益率外,购买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的投资者,甚至可能损失本金。此外,应仔细阅读相应的产品说明,判断是否有不合理条款。
陷阱3:
银行保险混淆概念
陷阱:不少银行将存款、理财产品与其代销的保险、基金混淆概念,引导客户购买,进而收取提成。其实,保险类产品与定存、理财产品有本质区别,它主要着重的是保障性,而非收益性,保险产品在退保时,本金受损较大。
应对方法:投资者要仔细查看产品认购书,如果是银行的理财产品,一般认购产品的名称为×××银行第×期人民币(外币)理财产品,还会有理财产品的编号。如果是保险,则会在认购书中有保险公司的名称、保险产品的名称。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有10天的犹豫期,在犹豫期内可带签署的产品认购书、本人身份证件去银行办理退保。(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苏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