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赑屃的雕刻尚未完成,但个头实在不小
闽南网7月12日讯 整理寺庙后面的土地时,两三米深的土层中突然出现一个巨型龟头,再往下挖,龟背、龟身逐渐现形。可不得了,4个人手拉手还不能环抱。郭老先生量了下,这“巨龟”长3米、宽1.5米、高1.5米。“我们大体扫了扫,发现它的眼睛、嘴巴和身上的花纹都保存得十分完好。”
这“巨龟”其实叫赑屃(bìxì),是龙生第六子,昨日上午,云霄县渡头村的寺庙——渡头岩施工改建把它给挖出来时,一大群人都围上来看,可好奇了。
渡头岩寺庙的负责人郭老先生说,据记载,渡头岩是明朝时期建造的,至今已经500多年了,是当地大户吴永绥出资建造的,当时他儿子吴元在这庙里读书,高中进士,官至户部尚书。但这“巨龟”是不是当时建造的,就不得而知了。
云霄县博物馆馆长汤毓贤介绍,赑屃一般都是背上驮一块石碑置寺庙前。这“巨龟”尚未雕刻完成,可能是废弃不用而掩埋的。
闽师大民俗专家段凌平教授介绍,赑屃好负重,力大无穷,现在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但封建王朝,官方建造的寺庙才允许设置赑屃,民间的寺庙是不能配备的。
相关链接
赑屃又名龟趺(fū)、霸下,传说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大禹治水时,它被大禹收服,推山挖沟,疏遍河道。治水后,大禹担心它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刻上霸下的治水功绩,叫赑屃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
赑屃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赑屃有牙齿,而龟却没有,二者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本网记者 陈群 通讯员 方章雄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