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档案
姓名:陈旭源
毕业学校:漳州双语实验中学
高考成绩:540分(理科)
录取院校:福建师范大学
厨房的墙上挂满物品,15平方米显得更拥挤了
闽南网7月23日讯 这个腼腆害羞的大男孩,话不多,却笃志好学。他没有普通学生的生活条件,却从不在态度上输给别人。“我不爱吃这些东西”,面对同学分享的饼干面包,其实不是不爱吃,是不好意思接受。
父亲全身上下不计其数的伤疤,换来的钱都投给了他念书,终于,他以超过一本线39分的成绩回报了伟大的父亲,妈妈特地为他买了一套新衣,作为录取后的奖励,这是他今年的第一套新衣服。
因为在学校得到了老师的帮助,他说:“以后我想当一名老师,回乡任教,传承老师的品德。”
“家里好多东西比我年纪都大”
电饭煲、电磁炉、液化气,这些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用品,陈旭源家一件都没有。15平方米的房间,是他们的厨房,无处安置的东西,全都挂在了墙上,一面墙被挤得满满当当。
做饭用的是灶头,生火用的是柴火。记者在浦南镇福林村见到陈旭源时,他正在厨房烧水。陈旭源说,现在村里几乎没有人烧柴火了,山上、果园每年要剪下很多果树枝,都没有人要了,所以枯枝很多,可以烧很长时间,柴火还不花钱,每年能省不少电费。
屋里只有两件家具,一张小小的圆形餐桌和一个橱柜,都是最古老的样式,油漆已经斑驳,横七竖八的裂痕,露出木头的颜色,“家里好多东西,比我的年龄都大。”陈旭源笑着说。
除了厨房外,还有一间客厅和一间卧室。父亲陈胜团说,平房是23年前建的,原来周边的邻居现在都搬家了。
为挣读书钱爸爸身上布满伤痕
陈旭源家有5口人,父母、弟弟和爷爷。除了爷爷外,一家四口都住在这里。父母都是农民,以前家里还有几块地,现在大部分土地成了开发区,陈旭源一家也成为失地农民。
“现在我们夫妻俩到开发区当建筑工人,做搬砖抬石的粗活。”父亲陈胜团说,自己没什么文化,但还好身体还健康,有力气干活,但建筑工也不是很稳定,不是每天都有活干,一年的收入还不到30000元,要负担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捉襟见肘。
但即便家里穷,对于孩子的教育,陈胜团非常注重。他说,中考的时候,孩子成绩不错,漳州双语实验学校主动上门录取,并减免一半学费,但一年还是要3000元左右,孩子打起了退堂鼓。“孩子还安慰我,但我坚持送他去读。”陈胜团说,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再累,也不让他后悔!
为了供孩子读书,陈胜团打工更加卖力,经常到开发区的工地找活,揽一些类似水泥工、搬运工的重活。这一切陈旭源都看在眼里。“有活干的时候,父母都早出晚归。”陈旭源说,他们干粗活重活,又舍不得吃好点,这几年苍老了许多,因为经常搬重物,腰都有点驼了,手上脚上经常有淤青、红肿、刮伤。“有一次回家,看到爸爸一只脚背被砸伤,多处伤口,但只是自己简单涂点红药水,没去卫生所包扎。”
妈妈特地买新衣奖励他被录取
看着父亲苍老的背影,陈旭源学习更加刻苦,在高二分班时,进入了学校的尖子班,学习成绩保持年段前十名。而在生活上,十分节俭,除了必要的学习用品外,从来不吃点心。
让陈旭源尴尬的是,每次过完周末回到学校,同学们都会带一大堆好吃的,在宿舍互相交换。“比较要好的同学也会把好吃的和我分享,饼干、面包、泡面等,但我不好意思接受,都说自己不爱吃这些东西。”他解释说,这些东西对他来说,绝对是奢侈品,接受同学的请客,也要礼尚往来,就是回请泡面很贵啊!
如今,陈旭源已经被福建师范大学录取,全家人都非常高兴,而且师范类学生,学校还有生活补助,能减轻家里的负担。“妈妈特地为我买了一套新衣服,奖励我,这是我今年的第一套新衣服。”陈旭源说,当老师是他从小的梦想,教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在学校里得到了老师的真心帮助,将来的愿望能回乡任教,传承老师的品德,教育下一代孩子读好书,还能照顾父母。(本网记者 陈群 白志强 见习记者 梁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