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老石碑找到了,我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平和县山格镇新陂村的吴厉钻老人激动地对笔者说。近日,笔者在新陂村龙井宫见到让吴厉钻老人激动不已的那块石碑,原来是一块“去思碑”。
花岗岩材质,一量,碑高205cm,宽98cm,厚为13.5cm,碑身斑驳,字迹略显模糊。碑额小篆刻下“县尹扈公去思之碑”,字迹大约15cm见方;正文标题为“南胜县尹扈侯去思之碑”,正文楷书,字大约4cm,共22行,每行30字。全碑共403字。
“去思碑”,也称“德政碑”,是旧时一些颇有政绩的官吏卸任时,当地百姓立碑于闹市彰显其功德,以此寄思念之情。
吴厉钻介绍,村里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这块“去思碑”原先一直立在村口,年深日久慢慢倾斜,大伙儿管它叫“倒石碑”,后来横卧在沟坎上,成了铺路石。从上世纪末开始,平和县城主干道迎宾路先后历经几次拓宽改造,这块“去思碑”从此下落不明。“我们估计石碑在上世纪末铺设水泥路时被掩埋在某个地方,所以去年迎宾路白改黑挖沟时,我们格外关注。”吴厉钻说,当时新陂村每天都有人主动去工地上盯着,叮嘱挖掘机司机小心作业,一有动静,千万不要伤碑。
还真和新陂村人估计的一样,这块“去思碑”还真的在这次路面改造中重见天日,村民们喜出望外,把它抬回龙井宫看管起来。正月,还邀请了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李弢博士,以及漳州市政协海峡文史馆馆长江焕明等一同前来拓碑考证碑文内容。经过江焕明馆长和李弢博士等人的考证得出,此碑原立于元至正八年戊子(1348年)冬十二月,后来,碑石于明嘉靖年间几次被风刮倒。嘉靖十年(1531年)县治所在(即旧县)的平民张静容及他的侄孙张士瑞重新刊刻“去思碑”。
一个离任县官为何受当地百姓追思?据碑文记载:“必何思乎扈侯?……为儒者思其兴学校,为僧者思其光梵刹,为道者思其创琳宫,为官夫者思其一新公署,为堂正者思其无侈欲,为畜卒者思其无繁劳,为弓兵者思其无私家之役,农夫思其有所安……”碑文中记录了县尹扈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卓著。所以,在其离任时,当地百姓感其恩德,特立下“去思碑”纪念他。据《康熙平和县志·乾隆南靖县志》记载,扈海为元南胜县县尹,并于1348年前离任,1350年受命率兵征剿叛军方国珍,兵败被俘惨遭杀害。
江焕明馆长说,因石碑年代久远,虽然碑文拓下来,但仍有近二十字未能辨识,但这块碑的来龙去脉全部弄清楚了,它记录元朝一位好县官扈海德政,同时,也记录了当时南胜县新陂、旧县一带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黄水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