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平和长乐红军墓有了新进展——6月18日,墓碑碑刻经过描红处理和书法人士鉴定,初步认定红军烈士的姓名为“林国樑”,林国樑的孙子林郁从龙岩赶到墓地现场勘察认证和祭拜。
前不久,平和长乐乡建南村湖岽山发现一处红军烈士墓,却因年代久远无法完全识别墓主姓名,一时陷入困惑。烈士哪里人,后人何在?经过省内新闻媒体介入报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谜团一步步解开。
本报于5月30日和6月14日追踪报道长乐发现一处89年前的红军烈士墓,展开为烈士寻亲行动,龙岩上杭义工阙荣锋等人热心参与寻觅,省内多家新闻媒体介入报道。6月18日,本报记者偕福建电视台记者再度前往长乐乡,一探究竟。此次同行者,除了红军墓发现人罗广烦、平和暴动纪念馆义务讲解员罗燕军、上杭县义工阙荣锋等,还有一位特别的人,他就是龙岩上杭烈士谱所载烈士林国梁(樑)的孙子林郁,红军墓中的烈士,极有可能就是他的祖父。
出生于1977年的林郁,父母也早已退休,目前全家都已经离开上杭老家,搬至龙岩漳平工作生活。“第一时间从义工组织获知这个消息时,内心还是很震惊的。”林郁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林国梁(樑)烈士的继子,“小时候就听人家讲过我爷爷很早就参加了红军,20多岁时候就牺牲,此后也一直没能找到他的安葬地。每年在烈士碑前祭拜时,我们知道里面并没有爷爷的遗骸。”林郁说,他的老父亲已经80多岁,无法长途跋涉来到现场,因此,他是带着父亲的嘱托,带着家人的期盼前来“寻亲”的。
当天上午,记者一行人来到湖岽山上,对烈士墓进行简短的致敬祭拜,并对墓碑上的文字进行描红,但在描至最后一字时,依旧不好完全辨认。罗燕军说:“通过描红,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字的笔画与走向,可以说跟龙岩义工们所指的‘樑’字非常相像,但也只能是初步认定。”罗燕军说,秉着尊重历史和尊重烈士的态度,他觉得还要进一步核实,找到更为确凿的证据加以佐证。
不过,为红军墓热心“寻亲”的上杭县义工阙荣锋却对“樑”字持肯定态度。此前,他前往上杭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查找了相关资料。“1953年的资料显示,林国樑牺牲于1929年,但是在1958年和1983年烈士普查的资料却更正为1930年10月,唯一不同的是,1953年与1958年的资料写的是‘林国樑’,到1983年时,简写成‘林国梁’了。”不仅如此,阙荣锋还发现,在一本编著于2000年的《圆坑林氏族谱》中,“十八世祖”条目下有“生子:兴利、国樑”的记载,而“国樑”正是林郁的爷爷。此外,林郁现场带去的一份《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上,也清楚地记载着“查林国梁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其家属当受社会上之尊崇……”该纪念证颁发于1962年4月,上面所记写的“林国梁”与“林国樑”为同一人。
阙荣锋表示,根据所查资料,并结合罗燕军之前提供的史料,同时,鉴于当时战事紧急、匆忙下葬等不可抗因素,他认为,不论是档案中所载的牺牲地,还是红12军的军中职务,“林国樑”都与这位牺牲的红军大队长颇为吻合,“所葬烈士即为林国梁存在极大可能。”
面对依旧无法完全确认的情况下,本想着达成家人愿望的林郁还是带着原先就准备好的祭品,对红军墓进行了传统仪式上的祭拜。“不管找到的红军墓是不是爷爷的,我都应该祭拜一下。”他说,“因为墓中所葬的一定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他值得所有人的尊重与感恩。”下一步,他也将把相关情况向自己的父亲说明,并和漳州、龙岩两地有关部门再次沟通,进一步明确红军烈士的身份。(记者 朱俊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