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一床一族人
推开一扇小门,翠林楼静静地伫立在微微隆起的土墩上,四周是一些村民居住的土楼护厝,午后的土楼人家安静而祥和。进到土楼,里面已经没人居住,森林环绕,楼内有些潮湿的气味。人站在回廊里,伸手可摸到上一层的楼板,一个身高175厘米的观光客昂起头便碰到房梁。有人测量过,这座土楼高不足8米,外墙周长不过30米,内径仅9米,比世界上倒数第二大的永定湖坑的如升楼小了8米。翠林楼共3层,每层11间房屋,窥望楼内房间,仅能放下一床一桌,曾福生回忆说,整个翠林楼最多就住11户人家,屋子太小,人们就直接将木板铺在地上睡觉。
翠林楼1楼是牛棚,当年曾保初家的牛就关在这里。
89岁高龄的曾保初老人,就是在这座袖珍土楼中出生的,六七岁时搬到土楼外的护厝居住。关于土楼的用途,据他回忆,为了防止耕牛被盗,当时家家户户都把牛关进土楼内的一楼里,他也曾将自家的牛关在别人的牛棚里,平时他们的饮食起居就在土楼外的护厝里。这样一来耕牛防盗就有三重保护——牛舍的房间门、土楼惟一进出的大门,还有一圈就是护厝的大门。土楼2楼是专门用来堆放粮食的,老人说,因为当时家族里兄弟众多,能分到翠林楼内的房间十分有限,他仅分到间不足3平方米的2楼粮仓。在缺衣少食的年代,粮仓也没有粮食可放,只是放一些稻秆。3楼就是村民生活起居的地方,后来村民开始将牛拴在土楼外,大家逐渐在1楼生火煮饭。
随着时代发展,人口增加,人们逐渐走出土楼,走出大山,20多年前,最后一户土楼住户也搬出了翠林楼。但这里仍然是他们一辈子的牵挂,是他们族人聚居而生、繁衍生息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