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市大能量
多轮驱动塑造产业大平台
经济发展是小城市建设的“底子”,打牢基础,才能绽放出巨大的能量。
台商区,曾以工业基础雄厚闻名,经过多年的扶持培育、筑巢引凤,已集聚了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行业“金凤凰”,形成了特殊钢铁、汽车汽配、电子家电、食品加工、造纸及纸制品等五大产业体系。近年来,台商区突出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企业发展不断壮大,产业得到新的提升。2014-2015年底,五大主导产业共完成产值1047.83亿元。
为了推动集约挖潜,台商区依托文圃、龙池、福龙等“旧三区”,以改善环境、提升水平为切入点,通过“壮二进三”和同类工业集中转移的方式,推动灿坤、长春化工、福欣特殊钢、联盛纸业、福贞、统实、凯景等一批企业相继增资扩产,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实现品牌提升、产量扩张。同时,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特殊钢深加工产业园、龙江现代服务产业园和社头高新技术产业园等“新三园”,努力构建项目集聚平台,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在强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台商区也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去年,台商区成功引进由阿里巴巴集团投资25亿元的中国智能骨干网项目,促进“物联网+工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漳州电商园和电商物流园建设,目前,新电商大楼已封顶,海西鞋服、龙瀚电商物流等项目已顺利签约落户,企业线上线下结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正逐步形成。
此外,台商区还重点依托同发、绿宝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食用菌工厂化、标准化建设进度,用好用活每年1000万元的蘑菇产业化基金,加快占地150亩、总投资1.9亿元的吴宅蘑菇产业园建设。
今年以来,依托同发等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食用菌工厂化、标准化建设进度。
台商区以工业基础雄厚闻名,经过多年的扶持培育,形成了特殊钢铁、
汽车汽配、电子家电、食品加工、造纸及纸制品等五大产业体系。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设立工业开发区的目的被认为承担经济发展的职能。然而时局变化,台商区从单纯承载经济发展职能向承载社会发展职能的新型城市转变,成为未来的趋势必然。
2012年1月21日,漳州台商投资区应运而生。4年多的成长,经历了依托老城、工业集聚,开辟新区、转型升级,蓄力前行、持续发展等阶段,台商区从一个工业开发区起步,发展壮大为漳州市加快建设厦漳泉同城化“桥头堡”、深化对台合作交流“示范区”、漳州发展“增长极”,成为漳州最具活力区域之一。
当很多人的观念还把台商区停留在一个工业区的时候,永远不满足现状的台商区人又开始了后工业时代的转变。而后工业时代的转变和打造宜居家园的目标也让台商区的城市风貌和产业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城市大幸福
民生为本群众复制大改善
城市就像家一样,给人以归属感、幸福感。后工业时代,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了民生时代。
近年来,台商区坚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谋福祉,把新增财力更多投向民生事业,民生支出逐年增加,几年来民生支出共累计39.58亿元,其中2015年达11.79亿元。现全区拥有7所中学、38所小学,医院、星级酒店、购物商场等公共配套一应俱全。其中,总投资2.3亿元的厦门双十中学漳州分校已顺利投入使用;总投资3亿元的漳州市第五医院医疗综合大楼正在加快建设。桥头安置房、东山安置房、吴宅棚户区改造等造福工程以及角美中学改扩建、漳州市第五医院病房综合楼等为民办实事项目正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9%。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安排2000万元作为区级本级专项扶贫资金,对全区扶贫对象,每人每年补助1000元,补助后人均年保障标准达3800元;以集中安置和政府代建两种方式,分类解决全区34户无房户住房问题。
在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脚步声中,台商区正在筑起一处充满活力的财富高地,化身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区。
中心城区同步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集生态、休闲游憩为一体的“城市之肺”。
随着万达、万益、中骏、阳光城等三产项目的投用,中心城区商业圈吸引了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本报记者 游斐渊 摄
●2012年,台商区全区GDP为158.8亿元,到2015年增长为207.5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0.23%,人均GDP超过87817元,居全省前列;
●2012年,台商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5.24亿元,到2015年增长为525.27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0.5%;
●2012年,台商区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为146.6亿元,到2015年增长为245.11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