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漳浦县赤土乡古致村寨。
山岚未尽,雾霭层叠,在静谧幽远的丹山中,已传来了公鸡啼鸣。行过蜿蜒曲折的山道,循着路牌,一座古朴的村落慢慢展现在了眼前。
非遗“辇艺”活动在进行中。洪锦城摄
畲乡蓝氏宗祠种玉堂陈海峰摄
这个小村寨的历史,要追溯到明末清初,与一个“不食‘清’粟”的故事有关。崇祯九年(1636年),师从黄道周的学子张若仲与其兄张若化同榜中式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张若仲登进士,任益王府长史。在任期间,张若仲为官清廉,匡正宗藩。明亡后,他与兄若化为保民族气节,不肯投附清朝,便焚弃笔砚,到丹山归隐。山中的生活简单而清苦,张若仲与兄荷锄务农,种植果蔬,自给自足。并在山中广种梅竹以娱情。这样的隐居生活,一过就是五十载。兄弟二人为人正直清廉,乡人对他们十分敬重,称为“丹山二先生”。古致村民风廉正,在当时更有“蝗不入乡,盗不入境”的说法。生活在此的乡人们都遵循着他们“义不仕清”的祖训,清朝时期村中无人做官,村民们自给自足,在这个世外桃源中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他们留下的美德,也在此一代代地传承。漳浦树立的“忠、孝、廉、节”四圣贤中,将张若仲视为“廉”的楷模。
“现在这个村里只剩下十多户人了,基本都是老人家,守着这份祖产,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了。”村民张丙寸告诉记者。
67岁的古致村村民张丙寸正在照看自家的油茶,今年的茶树长势不错,他的心也放了下来。10年前,因为孩子上学的需要,张丙寸举家搬到了山脚居住,但他仍旧三天两头往山里跑,这里有他种下的油茶祖业,也有他割舍不断的乡情。
古致村正中央坐落着的是丹山家庙,家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如今的丹山家庙于2012年修建,厅中供奉着张若仲、张若化以上十三世。殿内悬挂着的丹山张氏家规祖训牌匾熠熠生辉。每年,来自全县各地的张氏族人,都会到此祭拜祖先,习正家风。
由于位处深山,村落中仍旧随处可见许多留存的古物:古寨门、古城墙、古井、古街……它们看似平常,却都承载着特殊的含义,让这个村落的历史韵味厚重了起来。近年来,得益于漳浦对于文化历史的保护挖掘,古致村计划建设丹山文化园。规划总面积近900亩,包含古致与闪门自然村,一期工程已于2018年建设完成。建成之后,村中面貌焕然一新,这里既是周边群众休闲游览的景点,同时也成为党建示范基地和党风廉政建设基地。
“希望能够通过挖掘当地的人文历史,为村里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为这里带来更多人气的同时,也为本村建设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动示范作用。”赤土乡宣委何时昕告诉记者。
蔚然成风书院成乡村文化“据点”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略带稚气的童声从课堂中传出。戴仕霖是漳浦县佛坛镇东坂村人,在东坂小学上四年级。平时下课后或者周末,他最喜欢的就是到村里的松江书院待着。他的爷爷戴主良是一位退休教师,同时也是这个书院的管理员。
“这里每周三、周日都有老人协会的定期演奏活动,唱歌、演芗剧,我都会去参加,挺有意思的。”70岁的戴主良曾经是东坂小学的数学老师,退休后的他选择来当松江书院的管理员,平时负责书院的日常管理与书院内设施设备的保护。看着曾经的小学变成了这个崭新的样子,他感慨良多。
这栋楼原来作为东坂小学的教学楼使用,但是因为面积太小,无法容纳越来越多的学生,小学便进行搬迁,此地便废置了。到了2015年,村里将这里修整完善,并在楼前广场配置了一些健身器材,以便周边居民使用。而真正的改头换面发生在2017年,当时,乡贤洪木田、戴益琛等人回乡,发动社会各界人士捐款筹建一个便民利民的书院,地址就选定在这里。乡民们积极响应,全乡捐资者达到了800余人。终于,这座以漳浦先哲明松江知府戴琇命名的松江书院在2018年10月1日正式揭牌成立。
书院工作日开放时间为12:00—14:00,19:00—21:00,周末则全天开放,共设立了儿童、成人阅览室,音乐室,棋牌室,书法室等,在原楼改建的基础上,更新建了一间面积200平方米的多媒体大讲堂。得益于社会各界的支持,书院共配有1万多册的书籍,各类学习设施设备齐全,为周边的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松江书院为载体,多彩多姿的文化活动慢慢开展起来了。学院里的大讲堂常常是最热闹的地方,这里每个月都会定期举办至少一场公益讲座,邀请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专家学者前来讲课。东坂村是河鲀养殖大村。根据这一特色,村里面邀请了养殖专家到此开展水产养殖技术沙龙、河鲀文化沙龙等,针对养殖、销售等方面分享经验。对此,村民们也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大讲堂常常座无虚席,有的甚至站在教室后听课。
“书院的建立投用,对本村的不管是小孩还是成人都带来了良好的效益。小朋友以前下课喜欢到处去玩耍,有了松江书院之后,他们平常晚上或者周末有空闲时间都会过来这里看书,既增加了知识,家长们看小孩在这里学习,也更放心了。”东坂村村主任戴庆阳向记者介绍道。
并蒂花开文化纽带维系两岸乡情
今年的“三月三”,“中华一家亲·2019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将在赤岭畲族乡设立一个分会场。届时,来自两岸各地的嘉宾将齐聚于此,共贺佳节。
赤岭畲族乡位于漳浦县东北部,全乡总人口1.35万人,其中畲族人口1.24万人,占总人口的92%。
闽台畲族博物馆前,工人正在进行刷漆等工序,这个博物馆将会在“三月三”当天隆重开放。博物馆总面积分为上下两层,总建筑面积1048平方米,展示主题由“漳浦畲族历史文化”和“闽台畲族源”两个部分组成,旨在述说漳浦畲族的历史文化和闽台畲族的渊源。
据《台湾形式研究·蓝氏姓考》记载:“清代,蓝氏族人渡海来台者以福建漳浦为最众。”
明清时期,一批漳浦人到台湾拓荒谋生,为了表达对故土的思念,特地将垦荒的地方取名为漳浦的谐音——樟普寮。清康熙年间,有平台首功之名的“破肚将军”蓝理就是赤岭乡人,还有治台名将蓝廷珍、筹台宗匠蓝鼎元,他们被后世称为“蓝氏三杰”,为开发、建设台湾立下了显赫功勋。
“三月三活动期间,作为市级非遗的‘辇艺’也会展示。这是独具我们畲乡特色的民俗活动。”蓝文龙今年55岁,是土生土长的山平村人,对于本地的特色民俗活动,他了如指掌。
据漳浦县文广旅局局长林龙喜介绍,今年,漳浦县计划设立105个基层综合性文化示范村,投入1200万元对各类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投入文化“三下乡”活动,并对各类景区开展“文旅结合”文化进景区的提升,力求用各类的“硬支撑”,让文化振兴更有底气,为漳浦这一千年古县带来更多的色彩。(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凌怡 通讯员 洪锦城)
记者手记
留住文化的厚重感
漳浦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更好地挖掘、保护?
漳浦对于历史与文化的挖掘是深入的,通过推动设立基层综合性文化示范村、对文物进行保护性修复、文化活动进景区等多种多样的措施,延续千年来的文化留存;另一方面,漳浦因为地缘与历史原因,具有丰厚的闽台文化、红色文化、圣贤文化资源。如今,漳浦大力挖掘文化的正能量,传扬优秀的文化资源,如设立“忠孝廉节”四圣贤,以此为内核举办多种类型的文化活动等,对如今的社会风气、乡村振兴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个地方的文化表达了这个地域人的特色。留住文化的厚重感,也是留住了社会的“魂”,留住了人们的“根”。(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凌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