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自己是怎样与这条老街结下因缘的。二十多年了,在这条老街上来来回回的不知走了多少趟。所以,对这条街上的一砖一瓦,一藤一草,乃至经常在这里出没的人们的形影音声,都有一种近乎疲倦的熟悉。后来,外面的人们也渐渐知道了它,不辞辛苦的赶来诏安看它。原本也没觉得天天走过的老街有什么好,可外地人都说它好,说它难得。久而久之,我也觉得它有些不那么一般了。索性,今天也带你去走走这条老街,你自己说说它一般还是不一般吧。
先问你一个问题,你知道诏安明清时期的古城长什么样吗?
这是万历《漳州府志》中的诏安县图
好吧,你说它是个橄榄球也好,说它是个石脚桶也好,反正,它到现在还差不多是那个样。
你知道诏安的明清古官道在哪吗?
从城隍庙开始。
文化古街跟城隍庙交接的这个斜坡所在地,就是咱诏安明清古城的西城门旧址。
从这里出发,一路向东, 直到东门中街的灵侯庙。灵侯庙与东门城顶的交界处,就是古城的东门旧址。
从西门到东门,只有一条街道横贯,这—条街,就是诏安明清两朝的古官道,也就是咱大诏安的牌坊街啦!
最权威的数据是,从城隍庙到灵侯庙,距离770米。卫星测距哦。
770米长的一条路,站着8座明清时期的古牌坊(其实只有一座乾隆44年的),其他全部是原汁原味的,如假包换的,明朝的牌坊。
更严重的是,牌坊街周边,还有三十多处明清时期的文物点:老祠堂,老家庙,老寺庙。。。。。。其中省级的文保单位就有三处。沿街还有很多的老民居,天井啊,木门啊,小门楼啊什么的,多了去了。
你等不及了?好吧,走起!
就从城隍庙开始。在这里集中了三座寺庙,一座牌坊,都是明朝的宝贝。当中还有一口唐朝的古井。
城隍庙正门
城隍庙:省级文保单位。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历经重修。建筑坐东北向西南,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依次由门楼,前殿,天井,中殿,天井带两廊,拜亭及正殿组成。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主祀城隍爷。屋顶饰剪瓷雕华丽堂皇。前殿及两廊墙体嵌明万历,天启,清康熙,乾隆等年间重修碑记5方。城隍庙正殿1997年最后重修。2005年重建影壁,戏台。庙中石础图案雕刻精美,保存完好。
一进城隍庙,抬头便是正殿大门的上方,一个 “先问心”木匾
正门内侧上方,则悬挂着一个大算盘
问心,问的是自己的心。算盘,却由不得你自己来打。城隍爷是怎样打算盘的,个中加法和减法,你了解吗?
其实城隍庙内的对联就是答案
城隍庙的天井中,养着些不起眼的花花草草。但那花草盆底下垫着的,却是诏安被拆除了的老文庙的17个大石柱础。
城隍庙内有五通重修碑,均由一巨龟驮着,巨龟的后半身总是隐在墙体之中的。此龟乃龙之九子中之一子,名叫赑屃,喜负重,好功,故让其背负此功德碑。但不知过了这许多的岁月,它老人家的喜好是不是还没有改变?
紧挨着城隍庙的,是西门武庙
西门武庙(正门)
西门武庙(门匾)
西门武庙(内景)
西门武庙:县级文保单位。明嘉靖年间始建。历代均有重修。建筑坐西北向东南,面阔三间,依次由影壁,庙埕,门楼,前厅,天井带两廊,拜亭及正殿组成。正殿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主祀关帝,前厅有题联柱1对,两侧墙体(连同两廊)镶嵌明万历,清康熙,乾隆,嘉庆,光绪年间重修碑刻10方。
特别隆重提醒你,若你来到这个武庙,一定不要错过这个庙的屋顶
是的,剪瓷雕。诏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年传承的老技艺。沈氏艺圃已是五代传承的老字号。这个正是他们家的作品。
工作之便,见过不少老建筑的剪瓷雕作品。但个人觉得这是最美的一组。人物繁多,楼阁密集。透雕镂雕圆雕不一而足。如果你说你在诏安找得到比这个好的...那也不是很奇怪啦,大诏安嘛,多厉害的东东都有。
现在去看一件大唐朝的宝贝,怀恩古井。它躲在城隍庙和武庙间隔的地方,一条窄窄的过道里。
西门怀恩井:诏安县南诏镇西门社区武庙南侧巷内·唐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唐垂拱二年(686年)置怀恩县时开凿,故名。井占地1平方米。井城梯形。深约7米,直径约2米。地面夹井筑井台,高55厘米,条石砌成,上刻菱形图案。井面覆盖半月形石板,圈出井口。井口最宽处为72厘米。井旁西墙上嵌有镌“怀恩古井”四字隶书石刻,但无年代铭款。井内清泉至今不竭。
刚刚发布的消息哦,福建省首批45处水文化遗产名单,漳州市5处,咱诏安就两处,其中一处,就是这个怀恩古井。
另一座老寺庙也近在咫尺
西亭观音庵
西亭观音庵:始建于明代。坐西南向东北,面阔三间,由门楼,天井,正殿组成。正殿进深二间,抬梁硬山顶。主祀如来佛。清代扩建后殿,背倚前殿,进深三间,抬梁穿斗混合式,硬山顶。祀观音菩萨。殿前为天井,门位于天井西侧,有门匾“西亭”一方。旁署“光绪元年菊月,四城重修”。后殿天井墙体东侧嵌“民国16年四城乐捐碑”1通。
庵临街的外墙上,还有几个颇好看的小小的老瓦当,与一些新的瓦当并排守卫在墙头。土人天天往这条路走的时候,就会抬头看看它们,朝它们笑笑。
走在老街上就是这样享受哦!
第一座牌坊,就在观音庵的门口了
关帝坊
关帝坊:建于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重修。坊坐北朝南,花岗石仿木结构。三层一间,南5.5米,宽4米,单檐歇山式加两坡。正面坊匾楷书“关帝坊”,旁署“知诏安县事楚荆朱训南诏所印张绳武同立”。大额枋上署“天启五年乙丑孟冬吉旦立”;右边石柱镌书“庙坊因风雨损坏乾隆五十八年四月日监生黄廷举捐修”。坊匾背面楷书“正气行在”,保存完好。
以上组合成了一个集宗教、文化、民俗为一体的节点,像一桌简单却颇有分量的菜。个中滋味,你自己慢慢品尝咯。
好,我们往东,向前走。
不到100米......
贼婆面.....
每次从这里走过,都能看到贼婆面年轻壮实的老板,站在热气腾腾的锅边,云里雾里的,把个大铁勺挥舞得有花有字的(诏安成语)
我就是比较嫌他们家没用公鸡大碗公盛面。
贼婆店一出来,就是旧政府大楼了。这是诏安建制以来直到97年的诏安县衙所在地。但原有格局已然不存。如果说还有什么旧时风光的话,只能推当中这座六十年代初期的苏式建筑了。
旧政府大院苏式红砖楼
这是诏安县图书馆办公处。大楼前后各有一排大树,高至三楼,这使得图书馆南北两面几乎每个窗户都能坐拥一幅绿叶图腾。
图书馆的窗
一出大院,往左,就能看见父子进士坊了。
“父子进士”坊: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东西朝向,花岗石仿木结构。通高9.6米,宽9.6米,单檐歇山式加两坡,三间三层。上悬“恩荣”直写字匾(已失落),中镌“父子进士”坊匾,大额坊上镌“嘉靖丙辰科胡文万历丁丑科胡士鳌”、“万历十三年乙酉季冬吉旦立”。楷书、两面文字相同。石柱底层为抱鼓、石狮、雕饰为松鹤、莲瓣、花卉、云纹等图案。斗拱为一斗三升式,小额坊上为青石雕饰。
该坊于1939年7月被日本飞机轰炸,损坏南侧一根石柱和中下梁一部分,部分雕刻件失落,主体及其余部份保存完好。
这是为诏安一对父子进士立的牌坊,他们是四都上胡人胡文,胡士鰲。他们的家宅至今还在上胡村。
“父子进士”坊
再往东,走上10米,就是一座厉害的民国建筑,芹圃楼。因为是华侨吴天然的家宅,大家都叫天然楼。
芹圃楼: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时期由华侨吴天然返乡而建,现为其后裔居住。该楼面宽10.4米,进深26.6米,总占地面积277平方米,方位为北偏东10度。整个建筑高大舒展,富丽堂皇,错落有致,雕花装饰、窗楣及栏杆等诸多立面装饰均有体现,为西洋风格建筑。共五层,平面呈前廊式布局,前三层为一厅四房布局,第四层为五房布局,第五层为天台。
据现屋主介绍,该建筑的设计图、建筑材料均由南洋运回,建筑师来自香港。在50至80年代曾作为当地的县委办公室,抗日战争时期,曾被作为一个袭击目标点,五楼的亭台顶部曾一角被炸毁,后有进行修缮。
芹圃楼
天然楼的天台上有几个奇奇怪怪小建筑,说是中国古代烽火台,法国埃菲尔铁塔,英国白金汉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和美国沃尔华斯大厦的微缩景观。
微缩景观
但屋主人则说,祖上在这些小东西上赋予金、木、水、火、土的象征寓意。我想,中和西,只是外显不同。心中对于高、大、上的追逐,亦或对于家族绵长的期许,应该没有不同
个人更喜欢天台上这几只小小的老瓷柱子。
好,继续往东。二十几米吧,你要很注意看,才能发现在路左边的民居中,并排站立着一座规模不大的牌坊。它就是这条街上唯一一座的清朝牌坊,节孝坊。
节孝坊
节孝坊:在南诏镇县前街俗称十字街处,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为故勇士洪生妻许氏立。单檐歇山顶式,三层,通高5米,面阔1间,两柱1门,柱刻楹联1副。
奇怪的是,其它牌坊都是立在路的正中,这座坊却谦卑地侧立在路的一边。它也曾因此被人直接当做一道门嵌入到他们家的房子中。这座牌坊因此隐姓埋名,在这路边不为人知地站立了很多年。直到这家人的房子倒塌了,牌坊这才显露了出来,而房子主人也弃他而去了。多年的尘封,似乎让它在重见天日的这一刻更显得羞怯无比。它身上还沾着太多的尘土,和多年缠绕着它的老藤蔓。
再往东,不到一百米吧,就是沈公书院了。
沈公书院:占地约1000平方米。坐北向南,依次由院埕,门楼,天井带左右护厝和正厅组成。正厅进深三间,面阔三间,悬山顶。86年由旅居泰国的沈氏宗亲捐资重修,并在正厅后面增建了一幢三层教学楼,为兴学故,在此兴办幼儿园。
民国县志记:“沈公书院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祀开漳功臣沈世纪,东西厢房共十余间,为沈姓士子读书处。”
沈公书院一度是大家熟悉的沈公书院幼儿园。在这条街上你能看到的,是它的后门部分,其实南面才能看到书院的正门和旧有的格局。
沈公书院正门
值得提起的是,在沈公书院的对面,是原来的怀恩中学校舍。几间大教室是明清时期几个姓氏人家的祠堂。
怀恩中学搬迁后,因这里有一间老厝一夜之间突然倒塌,所幸没有伤到人。但其它的老厝中还住有怀恩中学几户教师,领导生怕其它老厝也倒塌伤人,遂下令那几家住户限时搬出,并把里边的老建筑一并推到,夷为平地,是为清净。拆房时有人捡了木瓜,斗拱等部件来。那一个木瓜一个人几乎抱不过来,而且仍有一股香味,樟木的香味。斗上的图案、颜色也还清晰。有一个老人,特特的去捡了一块老滴水,用报纸包了来送给我。送一个,就是一辈子的事了。
再往东,不到一百米,就是文昌宫了。
文昌宫
文昌宫:位于诏安县南诏镇城内社区县前街东端·明代·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为漳潮巡检司,清同治十年知县罗运端移祀文昌祀于此,就巡检司废址改建,命名为文昌宫。嘉庆六年奉诏列入祀典。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026平方米。为方形三落廊院式平面布局。土木结构,依次由庙埕,门楼,拜亭,正殿及后楼组成。进间设天井与两廊。门楼为仪门做法。门楼正中悬青石雕花匾,上竖写“文昌宫”,左右各镶嵌一石匾。正面为“阴功”、“阳德”,反面为“经天”、“纬地”门内正中石匾为:“黼黻鸿图”。门楼上仍嵌有青石浮雕14块,精巧细腻。正殿抬梁歇山式。面阔三间,进深四柱。祀文昌帝君。后楼为双层楼阁式魁楼。祀魁星。整体建筑保留原建筑风貌。
文昌宫(正门内侧石扁)
实际上,现在的文昌宫内既没有奉文昌帝君,魁楼内也不见魁星的踪影。很长一段时间,宫内的杂草真的不止长到没马蹄那么长。往往,如果仅仅是一片杂草便罢了,偏偏拨开杂草时,你能找见一块漂亮的长石浮雕。杂草掩映之间,你还能想见六角石门内曾经的精致与风韵。很多的时候,当它无法理清岁月与世事的诸多无奈的时候,就许了杂草和蛛网,悄悄的,把心给荒芜了。
嗨!土人也有些伤感起来了么。
只是希望,什么时候政府能够斥资对文昌宫进行全面修复,并恢复文昌宫的功能。到那时,诏安的老百姓轻轻推门进去,不远处,文昌帝君就会端坐在上,朝他们文绉绉的笑着。
与文昌宫为邻的,是规模甚小,但名气却不小的五谷帝庙。还有两座坊:夺锦坊和诰敕申貤坊。
五谷帝庙:也叫“东兴庙”,位于县前街最东端,与诏安建县同年所建,是一间占地只有二十几平米的小庙,由拜亭与正殿组成。内奉五谷帝,即神农帝。
五谷帝庙(正面)
五谷帝庙(侧面)
据老人说,诏安建县时,同时建有五间小庙,分别坐落在县城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上。现存的只有北门妈祖庙,南门土地庙和东门的东兴庙(便是此庙)。西门和中间位置(原县政府内)的庙均已被毁。现五谷帝庙由民众捐资重修一新,保存很好。
夺锦坊:位于夺锦街,建于明代成化四年(1488年)。坊坐北朝南,花岗石仿木结构,通高5米,宽7.5米,单檐歇山式加二坡,四柱三间三层。正面坊匾高0.42米,宽0.84米,题刻“夺锦”。坊额题刻“明成化戊子科许潜立”;背面刻“世科”两字,柱直径0.44米,柱头置大栌斗。建筑及雕刻粗犷,部分构件脱落,保存基本完好。
夺锦坊
《诏安县志·建置志·坊表》载:“夺锦坊,为明举人许潜、许判、许选立”。许潜系明成化四年(1488年)戊子科举人,为诏安县明代首中举人者,其子许判系明正德二年(1507年)丁卯科举人;其孙许选系明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科举人。“夺锦”、“世科”意即指此。
诰敕申貤坊:位于南诏镇东门中街最西侧,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东西朝向,花岗石材料仿木结构。通高9.6米,宽9.5米,单檐歇山式加两坡,三层三间。上悬“恩荣”字匾,中挂“诰敕申貤坊”坊匾,署“为敕赠直大夫知县中知州沈一鲤立”。石柱为抱鼓。斗拱为一斗三升式。雕有松鹤、花卉、云纹等图案。
诰敕申貤坊
沈一鲤,是明隆庆元年(1567年)丁卯科举人、临江同知沈水之父。以子赠文林郎、广西融县知县、后晋赠奉直大夫、广东化州知州。
诰敕申貤坊是儿子在当官有了政绩后,向朝廷申请,封赠给自己父亲的牌坊。看官有没注意到,父亲名字叫沈一鲤
,给他的儿子取名叫——沈水,这儿子,果然也不辜负他爹,果然让他爹如鲤得水了。看官不妨学着点,以后给儿子起名字,学他沈一鲤,给自己预留一潭好水哦。
这里是县前街,夺锦街,东门中街的交汇处。县前街从父子进士坊起到文昌宫、五谷帝庙止。而夺锦街以夺锦坊始,向南延伸。诰敕申貤坊紧挨着文昌宫东墙,是东门中街的最西端。从县前街拐到东门中街,只要几步路。所以,我们的老街并不中断,只需从县前街向北走几步,从东门中街继续向东的方向前行。这里的转折,据说是有祖先的规划理念在的,叫“通而不畅”。
接下来两座牌坊,跟上面这座一样,都是儿子向朝廷申请给老子立的牌坊
天宠重褒坊
天宠重褒坊:位于南诏镇东门街,建于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年),东西朝向,花岗石仿木结构。通高9.5米,宽9.5米,单檐歇山顶加两坡,三层三间。上悬“恩荣”字匾,中挂镌刻“天宠重褒”坊匾,大额枋上署“为万历甲戌科进士沈赠南京户部主事沈玺立”(万历甲戌即1574年)。两面文字均同。
这是沈介庵先生为他的父亲沈玺申请建立的坊
囧卿貤典坊
囧卿貤典坊: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东西朝向,花岗石仿木结构。通高9.6米,宽9.6米,单檐歇山顶加二坡,三间三层。上悬“恩荣”直写字匾,中挂镌刻“ 囧卿貤典坊匾,大额枋上镌刻楷书” 勒赠承德郎南京太仆寺寺丞胡清”。底层抱柱为石鼓、石狮。斗拱为一斗三升式。雕饰有松鹤、花卉、云纹等图案。匾额已废,部分构件失落。
这是牌坊街最东边的一座坊,被赠的老爷子叫胡清,他的儿子叫胡文,孙子叫胡士鰲。明白了吧?对了,就是父子进士坊的那对进士父子。也就是说,这条街上,八座坊中,就有两座是他们家的。上胡胡家真是有种啊!
算一算,几座了?7座?当然了,还有一座,不在这条街上,但是距这条街很近很近,就在圣祖街上,所以,申请省级文保单位的时候,它们被列为一个群体,就是诏安的明清牌坊群。那是一座明代的百岁坊。
百岁坊
百岁坊 :位于南诏圣祖街北段,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坊坐东朝西,花岗石仿木结构。四柱三层三间,高6.5米,宽8.8米,单檐歇山式加两坡,坊匾题刻东西两面同为楷书“百岁坊”。坊额题刻“明万历庚辰秋为冠带寿民沈仲选立”。坊上雕刻花卉等图案,现部分部件缺失。
《诏安县志·人物》载:“沈仲选,三都人。冠带寿民,寿一百岁。万历间有诏建坊旌其门”。
据说,这位沈仲选就是诏安大名鼎鼎的清德宗光绪三年(1877年)武进士,四品带刀侍卫,民国少将沈瑞舟的祖上。沈瑞舟, 字苞九,号琴船。工花鸟画,会篆刻。他的书画和篆刻作品现在仍被诸多书画收藏者所追逐和推崇。前些时候,从沈瑞舟的第5代孙的家中,本人有幸看到沈瑞舟及其一家的照片,其人的文韬武略尽显于表,观之起敬。而沈瑞舟的墓葬和他家祖上建起的义士祖祠,至今仍在诏安湖内。
沈瑞舟一家
看完这三座儿子为父亲“挣来”的坊,又想发发感慨了。
胡文、胡士鳌父子俩为自己双双登第而欢喜得意,向朝廷申请建立父子进士坊的时候,并没有忘记也替已经过世的父亲(祖父)申请建立一座坊,让父亲也因为他们的腾达而荣耀一把。沈水为他的父亲沈一鲤、沈鈇为他的父亲沈玺申请建坊,个中父慈子孝,子荣父贵的伦理之道,被彰显得淋漓尽致。
咱大中国明清时期盛行的封赠制度,也在诏安的牌坊间成为了活化石。然,貤封之典,也不纯粹为荣耀故。可谓“君恩弥重,臣报弥艰”矣!身受其封者,宜何如?——“丈夫磊磊落落,中立不倚。中年以前绝不欲凭籍祖父流,而为横,为骄。中年以后,绝不欲凭籍子孙流,而为鄙为俗”。可想而知,被立坊者,姓名被镌入花岗岩,立于大庭广众之中,所有的眼睛都看着你,看你何如的磊磊落落。你当报朝廷恩,报社会恩,报乡亲恩,报父母恩。可谓“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啊!——原来厉害的,还是皇上啊!
一条老街,八座牌坊。这就介绍完了。
想问问你,你看它们的境遇好吗?
关帝坊是保存比较完好的。父子进士坊虽被轰炸过,部分构件毁坏或后来缺失,但至少它仍昂扬地站立在路口,我们还得以瞻其全貌。久隐而复现的节孝坊却是我最担心的:房屋主人还持有那块地的土地证吗?他是不是还想再依原来的创意把坊再一次作为他家的门给占用呢?如若是,那么,这一次的房屋重建,这座坊会不会被覆盖得更厉害,以至完全见不到了呢?——我不知该找谁去诉说这份的担心和忧虑。
至于夺锦坊,囧卿貤典坊,百岁坊和诰敕申貤坊,它们的境遇则颇相似。除去各座坊上丢失的部件不说,每座坊或多或少的部分结构都被它边上的民宅包覆。如,夺锦坊,它左侧的次间就全部被纳入民居之中,仅剩明间和右次间站在路上;天宠重褒坊和囧卿申貤坊则都只留着明间作为过道,左右两次间都被嵌入两边的民宅中;百岁坊则右边大半坊体被嵌入民宅,只留小部分作为通道,柱脚也被民宅包覆……我们去做文物普查的时候,不得不一次次的把头探到人家的门缝里去,看看它们的柱脚,它们“寄”在人家天井中或其他屋子里的那些构件,看看它们是否还安好?
我曾经久久地站在路的中央打量这些牌坊,总是觉着,像是眼看着一个高大英俊,衣着不俗的人,被一个或两个衣裳褴褛的乞丐当街死死地抱住大腿,任凭怎样挣扎也摆脱不了,尴尬与哀苦不言而喻。
诰敕申貤坊的境遇更差,我们只能远远地看见它左侧最上两层的翘脊,像伸着两只手向着天空呼喊,更像伸出头去汲取上方的新鲜空气,我们无法看到它的更多美丽。
拍回来的照片上,牌坊的翘脊间,梁枋间,那些精美的浮雕图案或文字间,总有来来去去的电线相交缠,剪不断,理还乱。突兀的电线杆就那么直愣愣的戳在牌坊的跟前,电表堂而皇之的钉在牌坊上。
据说那些把坊的部分结构包进屋内的人家有的是有房产证的。也就是说,他们那么做是得到相关部门许可的。我不知这其中是怎么一回事,有着怎样的历史原因或其他原因。我更关心的是,这样的状况到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改变。
据我所知,牌坊一般都是建在交通要道,为的是彰显被旌表者的功绩或德行。我们的先人取得这样的政绩得到这样的旌表,是子孙所应崇敬并引以为豪的。花岗岩质地高贵,且坚实厚重,本也不难保存。我们只要好好地让出原本就属于它的那块地就行了。我们偏偏却忽视了:一组颇为集中,保存完好,高大精美的明清牌坊群,它所能给我们带来的,无论是文化的,审美的,历史的,人文的,精神的,教育的还是经济的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
1988年国家文物保护委员会委员单士元(故宫博物院顾问)、郑孝燮(高级建筑师)来诏安考察时曾断言:“如此密集、完整的石牌坊群在国内亦属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我知道,很多很多很多的各级政府官员,史学专家,规划专家,建筑专家,风雅人士,旅游爱好者,文物爱好者,摄影爱好者……都来过诏安,都曾在诏安的这条可怜的老街上流连忘返过,感叹过,质疑过,神经兮兮过和惺惺相惜过。有文化的没文化的有钱的没钱的有地位的没地位的,基本都是那么几句话——“诏安有好东西啊!这些牌坊是多么的美多么的难得多么的了不起啊!怎么没有修缮保护起来啊!”等等等等
打那天起,土人就天天眼巴巴巴望着能得到一大堆的金子,好来修缮这条古街,修缮这条古街上的每一座祖先留下的老牌坊,老房子。。。。。。
好吧,咱们继续。
在东门中街的三座牌坊之间,还坐落着几处家庙,祠堂和庙宇。也颇有文物价值。它们是:
沈氏家庙:位于东门中街西段,诰敕申貤坊与天宠重褒坊之间。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门楼带两边房,前厅,天井带两廊,正殿和东西护厝组成,双燕脊,悬山顶。门楼镶嵌浮雕石板12块,有花鸟,瑞兽,戏曲人物和博古图案等,精巧细致,保存完好。抱石鼓保存完好,正门和两边门门楣上的石匾分别为“沈氏家庙”“本木”“水源”,均完好无损。门楼内侧悬挂清朝“武魁”“父子登科”等木匾5方,均为原件。正殿上悬“顺庆堂”木匾,殿内杉木柱与石柱础均为原件。正殿奉武德侯即沈祖公。
沈氏家庙(正门)
沈氏家庙(内景)
沈氏家庙(正门浮雕图案)
此家庙紧挨着文昌宫。在文昌宫还是衙门巡检司的时候,它的职位是南诏驿站(要不怎么说是古官道呢,许多当时的政府行政机构,就设立在这条路边上的啊)想想:来往官员到此办差,先把马安顿在驿站吃些草料歇歇脚,自己只身去巡检司办个事,很是方便。家庙保存甚好,颇为难得。只可惜曾被作为仓库和粮站使用,现东西护厝仍作为原粮站职工居所。
大夫家庙:又名“承志堂”。坐落于东门中街天宠重褒坊与囧卿申貤坊之间。门楼颇为好看,墙上镶嵌的浮雕石板保存完好,戏曲人物,花鸟,博古图案均富丽繁缛。青麻籽箱型门墩亦是精雕细琢,较为少见。
大夫家庙
但此家庙内部结构面目已非,庙内现做了东门社区老人协会和退休干部文体活动中心。据说建此家庙者为沈氏家庙始建者的嫡孙。按说年代不算久远,但为何毁坏得这么厉害?有待深究。
但此门楼一定要加以保护和利用。即便只是门楼上黑黝黝的老瓦当,衬着些许的电线,窄窄的天空,也已是小街内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
一直走到东门中街的最东端,就是与我们的县城建制同一年落成的灵侯庙了。
灵侯庙
灵侯庙:始建于明嘉靖9年,历代均有重修。建筑坐西北向东南,抬梁硬山式,面阔三间,依次由门楼,天井带两廊,拜亭及大殿组成。正殿进深三间,主祀唐开漳功臣李伯瑶灵佑侯及夫人。东门居民尊为“王公,王妈”。庙前有庙埕,宽敞平坦,埕内古榕数株。
灵侯庙与东门城顶交接处,就是诏安古城的东门所在。我们这条770米的古街就到这止。
除了牌坊、祠堂、寺庙,这条古街两边的民宅中,也仍有不少保存较好的。小小的门楼,矮矮的土墙,黑瓦的屋顶,窄窄的天井。天井中的古井还在使用,往下探头一看,井壁上幽幽的青苔分明藏着多年的秘密。花格的屏风,普通杂木的八仙桌,有的厅上还恭恭敬敬地供奉着由清朝而民国而现代的愈来愈新的先人的神主照片……门前屋后,天井里,总有零星的有用没用的一个石磨盘,石秤砣,石猪槽,石墩,老陶罐什么的,只言片语的,诉说着曾经的生活和故事。
老街街景
老街边的民居
民居一角
天井
古井
天井中的古井,青麻籽石的井栏很美。
我们的古街到此止。可我的思绪却无法止住。我在想我们可以开辟哪座古建为书画展厅;哪座家庙为诏安剪瓷雕的展示点;又哪座祠堂用于展演铁枝木偶……或许,您还有更好的设计和创意,有更宏观的规划,更具体有力的举措。那就请您也说来听听。
请您一定不要笑我痴人说梦,也不要以为您说的会没人愿意去听,我相信自己并不孤独。打开电脑和手机看看,在诏安人开设的网站上,有多少撰写诏安乡土文化的文字,有多少对于诏安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宣传,对于修缮和保护诏安老街的设想,对于发展诏安经济的报告……我还看见更多的80后,90后,00后的年轻人的博客、微信,他们假期回乡吃遍诏安的小吃然后写成文章向朋友吹嘘;他们举着相机去抢拍诏安的古建和牌坊,然后贴在博客上微信上与朋友一起分享,一起骂一起爱……
我看见的分明是一颗颗赤子的心,是一代代诏安人用本地腔韵唱起的民谣。藉着对本土旧人旧物的了解和探究,我们也越来越了解了诏安的好,发现了诏安的好。老街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由爱它开始,我们就能渐渐爱上诏安的更多更多。
via:诏安县图书馆 作者: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