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家住诏安县太平镇白叶村的陈文福早早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一家五口人在堆满竹编制品的客厅里次第排开,手指灵活地在还带着泥土味的竹条间往来穿梭,一气呵成。
这个竹编的绝活是白叶村流传了上百年的“拿手好戏”,去年3月,太平白叶竹编入选诏安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而今年42岁的陈文福则是该项目的传承人。
因为陈文福祖上是全村最早制作竹编的那拨人,而且代代相传至今,陈家子弟都将这门手艺当成了传家宝,甚至连村里的乡亲都会把家中的小辈们送到陈家好好“调教”一番。
“一件竹编工艺制品,包含构图、选材制作模型、选竹劈篾编织样品、上色上漆等一系列流程。单单竹编的竹篾处理就要占据很多的制作时间,要拿到可以编织的竹篾最少也要经过8道手工工艺。”陈文福告诉笔者,由于竹材相对于其他编织材料更具刚性,编织的局限性和技法的难度更大,目前全村仅有他和年事已高的父亲能完成所有程序。
眼看着村里的年轻人一个个外出打工,陈文福也动心过、纠结过,但是最后还是放不下这学了十几年的老手艺。自20岁开始,陈文福就接过父亲的衣钵,起早贪黑地上山砍竹子、劈藤条、编竹编、晒成品,日复一日地变幻着五指尖的艺术,只是执着地想把这流转了五代的温柔匠心继续传承下去。(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