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站 新加坡狮城最大中式庙宇 供奉开漳圣王
漳籍为代表的闽籍华人建庙宇、修义冢,延续家乡信仰,至今是维系华人社会的重要力量
闽南网12月11日讯 新加坡,旧称新嘉坡、石叻坡,别称狮城。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
因地理优势,19世纪初新加坡开埠后,迅速取代了马六甲的国际贸易地位。许多原本在马六甲经商的漳州商人纷纷迁往新加坡,如陈笃生家族、薛佛记家族等,漳州沿海一带海商也纷纷到此贸易。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正式独立。新加坡华人大部分源自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闽南。长久发展中,闽籍,特别是漳籍华人带领乡亲,修建庙宇,置办义冢,延续着家乡的信仰,构筑起互帮互助的闽帮社群,至今仍是维系新加坡华人社会的重要力量。
【寻迹】
闽南风格天福宫 漳籍华人领捐建
在高楼林立的新加坡,要寻得中国传统样式的古建筑并不容易。不过,在新加坡市区的直落亚逸街158号,一座庞大典型的中国式庙宇坐落在高楼林立之旁,十分显眼。
这座古建筑便是新加坡最古老、最大规模的中式庙宇——天福宫,也是福建会馆的前身,是新加坡闽帮人物与闽商精神的象征。
天福宫是福建会馆的前身,也是新加坡闽商精神的象征
天福宫始建于1840年,历时3年才建成,目前已有175年历史。现场管理员李先生介绍,天福宫是正统闽南风格的宫观建筑。从雕梁画栋、檐脊饰物到彩画门神,整个建筑工程非常考究。天福宫供奉主神是妈祖,两旁还有佛祖、孔子等,与马六甲青云亭相似,都是“儒释道”兼备,只是主神不同。
尤为特别的是,在左侧边庭,还有一间“德威祠”,供奉的是开漳圣王陈元光。信仰陈元光的庙宇在漳州非常普遍,这也是漳州独特的信仰,标记着独特的漳州元素。
天福宫的入口处,还有一块高约2.5米、宽约1米的“建立天福宫碑记”的石碑,落款时间为“道光三十年”,即1850年。
这块碑记开头写的是建天福宫的缘由,感恩众神明保护由内地帆海而来经商的唐人。之后的内容便是列举捐献者的情况。排列在前面的是大董事,共有三人,分别是陈笃生、薛佛记、龚光传。
新加坡历史学者柯木林称,这三个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祖籍都为漳州,“天福宫与马六甲的青云亭一样,都是以神明信仰维系华人社会”。
海都记者还注意到,在捐资榜中,有“诏安众船户”捐金200元的字样,可见当时诏安人往新加坡跑船的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