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5月28日讯 有一种方便面叫“康帅博”;有一种洗发水叫“漂柔”;有一种洗衣粉叫“周住牌”;有一种手机叫“NCKIA”……这些都是“傍名牌”。
它们刻意打扮成名牌的“双胞胎”,或者在名字、包装上取巧,或者在产地、成分上做文章。尤其喜欢冒充“洋鬼子”,“红蜻蜓”飞成了“意大利红蜻蜓”,葡萄酒都是“法国进口”的,服装都是“哈韩哈日”的。花样百出,消费者一不小心便会误买。
4月份以来,漳州市工商局开展打击“傍名牌”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查处市民反映强烈的家用电器、日用百货、食品、建筑材料、农产品等傍名牌行为。行动期间,工商执法人员还针对辖区内少数经营户法律意识不强、品牌意识薄弱等情况,主动向经营户传授辨别“傍名牌”商品知识。
“打击‘傍名牌’,就是要严查这些‘傍名牌’的‘山寨’产品,不让消费者变成‘消废者’!”漳州市工商局竞争执法科秦科长说。此次专项整治开展以来,漳州市工商系统已立案查处“傍名牌”案件49起,涉案值达41.39万元。
□链接
如何鉴别“傍名牌”商品
工商部门提醒消费者,购买时要仔细鉴别商品,一是要看清商品商标的文字、图形是否有陷阱,对于那些加了前后缀的要更加小心防范。二可以通过生产厂家辨别,仔细查看外包装上的公司名称。三是看价钱,正宗名牌商品的价格是相对固定的。此外,记得向商家索要并保存有关票据,以备维权时使用。发现制假售假行为,要及时向当地工商部门举报。(本网记者 黄颖 通讯员 许悦)